雅安县治治所的千年记忆——废城系列报道总结篇(上)

来源:
2012-02-06 08:50
浏览:
收藏 打印

  编前语

  2011年初,《西康周末》推出“废城”系列报道。

  在雅安七县一区,各个县都曾有过不同的县治或是属地,他们或留存遗址,或更加繁荣……

  无论如何,曾经的“县治”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

  2011年,记者行走七县一区,找寻那些曾经的“治所”,感受民族迁徙的历史。

  如今,2012年到来,废城系列报道也近尾声。

  回望过去,那些记忆让我们心潮澎湃,在雅安七县一区,有哪些古县治还值得我们去回忆呢?

  石棉王岗坪 雅安历史上第一个“省会”

  2011年1月13日,大雪纷飞,踏着积雪,带着对汉源古县城的好奇,记者步行5小时,来到石棉县挖角彝族藏族乡新桥村7组——王岗坪。

  三户人家,八个人,十几间篱笆房,构成了王岗坪山顶的村庄。

  据《汉源县简史》记载,奴隶制时期的商代,属于鱼凫王朝的汉源县被称为髳国。髳与髦、犛、旄相通,今简化成牦,有放牧牦牛为生之意。春秋时期,从江汉平原经贵州进入蜀国的开明氏濮人部落,攻下青衣姜城后,北上代替杜宇氏建立开明王朝,髳国也改名为笮都。笮,意思为竹索。笮都就是指以竹索渡河的区域。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西南夷,杀笮侯。”并设沈黎郡,管辖青衣江至金沙江两岸共10个县,雅安境内首次出现省一级的行政治地。

  据史料记载,沈黎郡首府就位于笮人故地旄牛县(汉源),县城遗址就在汉源和石棉两县交界处的王岗坪。从此旄牛县正式建制,王岗坪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为雅安历史上第一个“省会”。

  千百年来,这里曾是旄牛县县城。

  如今,古老的县城,仅留下一座废墟。一块古老的石碑,记录着这个高山村庄曾有的辉煌。喧嚣早已远去,仅留下一片上千亩的草场,几户民居。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邛州官员在沈黎平定獠人,在原旄牛县旧址设兵镇。

  兵镇因为接近汉川水(今流沙河)之源头而取名汉源兵镇,也正是如此,汉源县的名字也正式从狂野的“旄牛”变成舒缓的“汉源”。

  据毕生研究雅安地方文化的曹宏生前所考,从汉武帝置旄牛县开始,汉源县曾有城阳县、晋乐县、沈黎县、汉源县、阳山县、飞越县、通望县、清溪县等九个县名,加上驻军的县级行政机构如松坪土千户等共有县级地方行政机构名称达13个。同一县名又迁治数地,同一时期又建置数县。

  特殊的历史沿革,给了记者续写“废城”的灵感,从此,汉源县九襄镇“汉源街”、清溪镇清溪古城、宜东镇的飞越县遗址进入记者视野……

  清溪的美,汉源街的繁华、宜东镇(飞越县遗址)的茶马古道……

  大渡河畔,从汉武帝的置县,韦皋的军事史,还有当年石达开的悲壮和红军的胜利……

  大渡河水,卷着历史的黄沙奔腾而去,却带不走那一段段历史记忆。

  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的“严道城址”,向人们讲述着严道县的千年传奇。

  史料记载:公元前316年,秦设置严道县(治所就在今荥经县严道镇的近郊六合乡古城坪),隶于蜀国守。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废蜀国守,设蜀郡,严道隶之。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平定西南夷,于笮都设置沈黎郡,雅安境内出现了四个县级地方行政机构建置:笮都、青衣、徙和严道。

  于是严道县的辖区从那时起变为今荥经及雨城区青衣江以南部分。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东晋灭成汉后,未治及汉嘉郡地区,县名多废,为豪强“土主”自治。自公元前111年至公元347年,严道的治所,一直在今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保持了458年。

  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处于国道108国线上。 它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点。 公元前6世纪,荥经便已是蜀国开明王朝的铜冶基地,同时也是开明蜀国的铜器、牦牛、笮马贸易的中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如今,作为荥器砂器之乡的古城村,正顺应时代的脉搏,走向繁荣之路。

  宝兴县 穆坪土司的过往传奇

  宝兴县在春秋战国时为青衣羌国故地,居住着青衣羌人。宝兴县是秦汉民族迁徙走廊的必经之地。唐武德初年曾在境内设置灵关县,灵关以北羁縻州,隶属雅州都督府。

  据《宝兴县志》记载,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朝廷召土司进京,颁给敕印,赐授董卜韩胡宣慰使司,由土司世袭管理,称西域之境。董卜韩胡宣慰使司又称为穆坪土司(木坪土司),隶属五军都督府,司治所在地为今之穆坪镇。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设四川穆坪董卜韩胡宣慰使司。司治之地为穆坪,属四川都司。 乾隆三十年(1765年),再度明确穆坪土司管辖范围——东七百余里至卧龙关,与瓦寺土司为邻,南四十八里至灵关,与天全州交界,西六百余里至色勒库谷交界于冷边土司地,北六百余里至板噶落交沃日土司界地。

  1928年,穆坪土司承袭无人,穆坪废除土司制度,筹备建县。1929年,穆坪土司辖地设县,因自然资源丰富,取《礼记·中庸》博学篇“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之义定名宝兴县。

  天全县 徙县治所

  在2000多年前,它是古徙人的居住地,是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地方。在历史上,它是西南较大的县城,是稳定西南夷地区的第一重镇。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在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西南夷列传)。” 据后人考证,徙则是现在的天全。也就是说,在巂的东北方向,有10个部族,其中最大的是徙和笮。

  徙(或称斯榆地)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从此,天全县开启了建县的旅程,天全县始阳镇,就成了徙县县城。

  从公元前111年到公元502年,始阳镇均是县治地,历经汉、三国、晋、南朝等朝代,建置名称也经历了徙县、枞阳县的变化。公元553年,改枞阳县为始阳县,取自“阳从兹始”之义。从此,始阳的名号叫了1400多年。

  不断的战乱,徙人不再是天全县的唯一居民,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徙人也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土司开始主宰这片土地。 直到清雍正7年(1729年),天全改土归流设天全州,治所在今天的天全县城厢镇。此时,始阳镇并没有结束了它所有的政治责任,因始阳古为徙都,高土司世居于此,历史长远,仍建立了分州署,直至清道光时期撤销。

  芦山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氏族部落在此生息繁衍,从事狩猎和农耕。夏为梁州之域,商为氏羌地,周属雍州,后为青衣羌国地。战国后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置青衣县,比严道早了4年。

  4年的差别,让芦山成为现雅安境内最早的县建置地。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重开青衣道,今芦阳镇便成为治所所在。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司马相如平定西南夷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青衣道改称青衣县,隶于沈黎郡。由于当时羌人与汉人之间尚未达到融洽程度,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改文治为军管,撤沈黎郡并入蜀郡,置蜀郡西部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青衣羌族”在今芦山、天全、宝兴一带,建国于芦山,号“青衣羌国”。 以今芦阳镇为县城的青衣县就是管理汉人的行政中心。

  明洪武六年(1373年),芦山县恢复县治,因为罗纯山犹如芦根倒地,一曰芦龙山。此山为县龙脉,故改称芦山县。明清至民国一直隶于雅州。

  “芦山县”的县名,从1373开始,一直沿用至今,已有638年的历史。

  如今,芦山县已然成为汉文化和根雕艺术的代名词。

  雨城区多营镇 雨城区建县之始

  青衣江养育着雨城区多营镇的人们。大约距今5000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多营坪就在严道县管辖范围之内。在西南夷各部族不停混战的岁月里,多营坪作为一个重要驿站,经历着战乱的侵扰。

  后来,蜀中叛乱被终止,西南夷各部也不再混战。很多移民从外地搬进多营,在这里开荒种地,安居乐业,多营坪渐渐展现它昔日的繁荣。《雅安市志》(1996年版)记载,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中央设蒙山郡,建立始阳县,郡、县治所在今雨城区多营坪,是雨城区建县之始。

  隋仁寿四年(604年),废蒙山郡,建立雅州。州、县治地也由多营坪转移到今青衣江南岸的苍坪山。作为县治的多营坪,做了半个世纪的县城后,担负起了它的另一重任——茶马古道驿站和交通咽喉。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千百年后的今天,多营依然被冠以千里“川藏门户”、“民族走廊”的美誉。

  “百丈县”早在清代《雅州府志》上就有记载,其上有“今百丈驿晏家坝有城故址”的描述,古城遗址的确切方位就在今天的茅河乡临溪村。

  唐贞观八年(634年),朝廷在四川一带设立了剑南节度使,扼守西部边陲,发展和西南少数民族的贸易。作为剑南首府成都通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锁钥,百丈古城就成为唐朝的重镇。

  贞观八年,百丈县城正式建立。同一时期,唐朝和吐蕃开始了茶马互市。

  在此后长达千年的时光中,百丈故城位于要道咽喉,频繁的商贸活动,也促进了古城的繁荣。到了宋朝,古城从商业重镇发展成为西南“金融中心”。

  宋朝初年,为了维持军马用度,朝廷在百丈开设买茶场,购买雅安地区生产的茶叶,再转卖至吐蕃和大理国,换来马匹。当时为了防止铜等金属通过茶马贸易外流,朝廷规定“禁铜入两川”,并在百丈设立首个“钱监”(铸币厂),督造铁钱,以为通货。

  在茅河乡古城遗址现场,当地人捡到“宝贝”的传闻多年来从未中断。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有村民建房时挖到了一个陶罐,开打一看,里面竟是保存完好的铁钱。

  而今天,百丈古城深埋在泥土之下,古城上面的百丈镇,则换上了更美丽的新颜。

  记者 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