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上新 规模种植 “金豆子”闯出新天地 ——芦山县龙门镇秋收记忆里藏着的“新庄稼事”

来源:
2025-08-25 09:17
浏览:
收藏 打印


村民采收花生

8月下旬,秋雨下了几场,沿着芦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环线朝龙门镇前行,一路寻觅花生的身影。前往青龙场村的途中,拐个弯或者往车外一瞥,便能望见玉溪河的身影。这条相伴龙门镇的河流,静静流淌,为这片土地孕育花生营造了绝佳的土壤条件。

目前,花生采收已接近尾声,多数花生都已收入农户家中进行晾晒,只有少数零散田地中还能看见葱茏的花生叶。

两代人的花生记忆

8月20日一早,太阳刚冒出头来,青龙场村7组村民张群赶忙把前几天收的十来斤花生摊晾在门口的院坝里。眼下,她家两亩多的花生只剩下门前两三分地的晚熟种还没收。

今年43岁的张群,对花生的记忆就两句话:“从有记忆起就在种。”“屋头除了花生还是花生。”

龙门花生有百余年的种植历史,花生早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

8月,正是春花生的收获时节。在龙门镇,早上五六点,一家人背起背篓就往地头去的画面比比皆是。农人双手握住花生秧,先轻柔摇晃,待土壤渐渐松动后,再加大力度,一把将饱满的果实从沙壤土中拔出。得益于沙壤土的特性,这一过程相对轻松,但仍需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

一把把花生被整齐捆扎,先晾在地里,傍晚背回家,仔细整理后再悬挂起来晾晒。等这一切忙完,往往已是夜里十一二点。

“暑假里,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刨,既怕太阳晒,又怕下雨花生烂在地里。”在张群的记忆里,暑假就是干农活。

当然,也有让张群感到高兴的事,那就是腊月卖花生的时节。

那时,花生销售的路径只有一条——背着背篓,搭上乡村客运车,花费一个小时左右,摇摇晃晃地驶向县城市集。

“卖完花生就能买年货了。”年幼时,张群曾跟随父辈们上街卖过花生,对此记忆深刻,“县城北街上半条街都是卖花生的人,热闹着呢!”

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作物,花生不仅是张群一家过年时的指望,更是整个龙门镇百姓的生计。

“我们那时候种花生,先开沟、清理碎石子,再一颗颗进行点种。施肥浇水都得挑着粪桶往返十几趟。花生苗冒了尖还要注意除草和防治病虫害。”68岁的赵中芬是张群的母亲,刚从地里回来,放下锄头便加入了谈话。

对于家里种植花生的历史,赵中芬和张群的回答一样:“有记忆起家里就在种了。”

说到品种,赵中芬说:“以前多种白花生和红皮花生,品种都比较传统。”“现在我们种富硒黑花生和水果花生,口感更加多样,每公斤能卖到40元。”张群接过话茬道。

至于种植门道,张群扒开花生叶一角:“现在施肥一次管一季,铺上这层膜,虫少了草也不长,省心多了!”

更省心的,是花生的销售。

“现在顺着手机就有客户找上门来。”8时42分,张群的妹妹张艳,已经结束当天第一场两个多小时的花生专场直播,“6时20分上播,这一场有9000多名观众进入直播间,又有更多人了解了我们的龙门花生。”

张艳准备直播

从8月6日开始,张艳已经连续播了37场,对花生的线上推广越来越熟络。今年,她家两亩多的花生全靠手机销售。

科技的发展,持续丰富着龙门花生的种植品种,也让花生的种植、销售越来越便利,使两代人关于花生的记忆悄然发生了变化。

龙门花生的“绿色革命”

在张群家百米开外的河对岸,位于古城村的芦山县首个百亩花生高产示范基地中,花生已经收完,一把把倒伏在田里成为大地新纹路。村民一把接一把地将捆扎好的花生甩上三轮车,拉往基地入口处的晾晒房进行晾晒。

今年4月,古城村的村集体河滩地上,芦山县花生新品种百亩高产集成示范项目在此启动——这场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供科技支撑的“绿色革命”,首次规模化引入省农科院精心选育的特色品种,既有甜度突出的“蜀花9号”等“明星选手”,也有适应性强、出油率高的配套品种。

以种植黑花生闻名的龙门镇,由此开启了一场产业焕新之旅。

经过4个月左右的孕育,8月11日,玉溪河旁的河滩地迎来了丰收。经现场实测,6个示范品种及当地对照品种均实现增产,其中“蜀花9号”ARC菌剂处理示范片,以亩产641.5公斤(带泥鲜花生)的优异表现,创雅安鲜食花生单产新高。

“河滩地曾是村集体闲置地,而龙门花生作为龙门镇的特色名片,必须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之路。”古城村驻村第一书记沈纲坦言,单靠村民自行摸索,难以推动龙门花生产业升级,“我们也想借助花生高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村民种植新品种花生、应用新技术,推动全村花生产业焕新升级。”

基地里,晾晒房内9层高的钢架上挨挨挤挤地爬满了花生,层层叠叠似要涌出门外。基地负责人王刚六忙里忙外地招呼着村民进行搭架、晾晒,“今年怎么着也能收个四五千公斤。”

看着这些个头饱满的果实,王刚六感慨:“和老一辈人凭经验种地不一样了。”他随手剥开一颗花生,向记者揭示高产的秘诀,“基地在种植过程中应用了不少前沿绿色技术,微生物固氮菌剂、生物液体肥比农家肥效果好,花生长得饱满,可降解地膜节省了不少人力,还有种衣剂和生防菌,有效减少了病虫害,花生自然长得好。”

“但是十个娃和一个娃的管理还是不一样。”此前没有规模化管理经验的王刚六,对成果多少有点不满。他望着满屋晾晒的花生,心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对龙门花生未来普遍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期待,“以后会越种越好的!”

现在的他只待花生晾干后进行包装,通过直播平台带货、景区展销中心等渠道进行销售。

刻不容缓的产业升级

在龙门镇的沙土里,一颗花生默默地生长了百年。如今,全镇花生种植面积达1200亩左右,亩产干花生约200公斤。

2022年,龙门花生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为小有名气的馈赠佳品。这份独特源于当地水土风物的偏爱:经玉溪河千年冲积的沙壤土,富含矿物质且透气,适配花生耐旱特性;盆地充足的阳光搭配金鸡峡而来的风,促进了花生自然风干,成就了龙门花生独有的风味。

此外,当地农户在房前屋后巧用竹木搭起三四米高的“立体晒场”,将花生捆扎成束分层阴干,既省地又避雨。阴干时,茎秆营养回流,花生更香甜。

有关龙门花生独特口感和品质的秘密,晾晒房内,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团队也在寻找答案。

扯下一束“蜀花9号”(叶子已枯萎)花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团队成员李文均和刘丽君,就地挑选起花生研究样本。

当天,他们计划带回成都5个新品种和1个当地品种花生样本,通过品质分析、营养测定、抗性评估等研究,揭示龙门花生品质优异成因,为未来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推广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当地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转型。

但龙门花生也有自己的烦恼。

“这些年,因为乡村建设和产业转型,龙门花生的种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价值,成为龙门花生产业面临的新挑战。”芦山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鲁宵潇说,“龙门花生的品牌限制了其只能在龙门镇种,扩种困难,而全镇只有河滩500亩沙壤土适宜种植。价格也是件尴尬事儿,40块钱一公斤,比普通花生贵了几倍,普通人的接受度并不高。种子质量也令人担忧,农户要么随便在市场买种,要么自己留着上一年的种子种,导致种出来的花生品质不一。”

百年来,花生还是那颗埋在土里结果的花生,但它结出的已经不仅是饱满的果仁——有直播间里9000人点赞的热闹,有“蜀花9号”亩产641.5公斤(带泥鲜花生)的惊喜,更有古城村闲置土地变高产示范地的新生。

“下一步,芦山县将持续改良低效土地,拓宽龙门花生种植区;通过绿色认证、地标申报擦亮品牌;联合省农科院开展品种试验,积极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让这颗‘金豆子’既守住乡土本味,又走出深山闯市场。”鲁宵潇期待着,在科技力量支撑下,龙门花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