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叶串起茶旅融合大产业——探访我市生态特色产业之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
游客骑游百里茶廊上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
编前语
3月下旬,市委召开专题会,对全市深入推进“3+N”生态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进行再安排再部署。瞄准同步小康目标,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民意,努力探索“绿而美、绿变金”的特色发展路径,全市涌现出一大批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耕体验、观赏采摘为重点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并按照“连点成线、环线成片”的思路,通过道路基础设施,把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串联起来,连片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带,建成了3条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叶、果蔬、果药特色产业经济走廊。为巩固重建成果,使生态红利持续富民强市,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大走廊,小环线”的思路,全面提升3条生态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同时启动建设N条农旅融合、产村相融的精品小环线,进一步形成“3+N”生态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发展格局。
如何将“3+N”生态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成雅安绿色发展的示范带,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成效,各县区、乡镇都在积极探索。即日起,本报记者将分批走进“走廊”和“环线”,听管理者谈经验说成效,听老百姓谈实惠说愿望。
名片简介:
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以雨城、名山两区茶产业为支撑,将沿线65万亩生态茶产业基地、现代茶产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及碧峰峡、蒙顶山、上里古镇、白马泉等旅游景区有机串联。该线路以名山区茅河乡为起点,沿国道318、108线延伸至雨城区上里镇,全长135公里,途经14个乡镇,辐射人口约26万人。
看现场:
依托优势
“融”出茶旅融合大景观
一片茶叶染绿一方山水。从雨城到名山,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以下简称:百里茶廊)的打造,使雅安灾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逐步实现了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高效转化。
从雨城区北郊镇沿雅上线一路走来,沿途的变化让人惊喜。中里新村、嘉阳小区、博爱新村、侨爱新村等灾后重建新村,美景如画,如同走廊上的明珠,十分耀眼。
陇西河沿线生态防洪堤的建成,潺潺的流水配上葱茏的植被,不仅让人流连忘返,也彻底改变了沿线群众的人居环境。
沿百里茶廊从雅上线到名山区,古典园林的蒙顶酒庄、花香茶海的红草坪、烟波浩渺的百丈湖、柳堤翠染的清漪湖、云雾缭绕的牛碾坪……一个个独特的景观被完美地串联起来。
作为百里茶廊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上半年,名山区完成了连接蒙顶山(禅茶之乡)——红草坪(骑游茶乡)——牛碾坪(科普茶乡)长达40公里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建设。该绿道将名山区西北部的生态茶园、多彩林地、湿地湖泊、浅丘山地等自然景观和茶庄果园、民居庙宇、新村公园、文化节点等串联起来,形成集旅游观光、健康骑行、品知体验、茶旅互融于一体的茶旅路线。
“在百里茶廊上,我们重点抓好‘一廊’(生态茶产业走廊)、‘两核’(蒙顶山和碧峰峡)工作。”据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百里茶廊的打造,将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和大蒙顶山乡村旅游建设,整条茶廊通过“中国至美茶园绿道”等核心景观建设,以及推动“上中下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休闲观光茶园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茶园、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体系,探索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新路。
目前,生态茶产业走廊已形成了集茶园观光、茶园科普、茶园休闲、茶园骑游、茶艺茶道展示等为一体的雅茶产业宣传展示平台,成为了四川茶旅游的主要目的地。蒙顶山国家茶叶主题公园成功打造为全国首个茶叶主题公园,“中国南丝绸之路、蒙顶山茶乡风情游路线”被评为“中国十佳旅游路线”。
享红利:
茶产业转型升级
百姓有了致富新路
对于雅上线沿线的群众来说,百里茶廊的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甜头是实实在在的。
雨城区北郊镇蒙泉村位于蒙顶山后山,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全村在灾后重建中新发展标准化茶园800余亩,人均茶园面积达1.6 亩,通过开发茶叶加工、茶艺展示、茶园观光和乡村风情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项目,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姜富华就是其中一位。“这个清明小长假,农家乐的院坝里车都停不下,不少游客游览完茶园,就到这里来尝农家饭。”姜富华坦言,自从开起农家乐后,腰包越来越鼓,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大提升。
“生意不错,尤其是周末或者节假日,游客挺多的。”位于雨城区碧峰峡镇的舒心农场,是一个集种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农家乐,依托百里茶廊建设,老板赵晓瑛不断扩大农场规模。她说,雅上线风景怡人,有着良好的生态优势,加上百里茶廊的建设,沿线的商家生意越来越好,扩大农场规模势在必行。
依托百里茶廊的打造,名山区茶旅融合带来的人气同样给家住蒙顶山半山腰的高师傅一家生活带来了改变。“以前只管种茶、采茶、卖茶,现在茶家乐的生意红红火火,自家茶园产的手工茶也成了抢手货。”高师傅说,去年一年他家仅手工茶就卖了近10万元,这样的收入是以前卖鲜叶时想都不敢想的。
修枝、除草,天还没亮,名山区万古乡沙河村的高明秋早早就到茶园里忙活了。去年摘下了贫困帽的他告诉记者,自从改良了茶叶品种后,他家6亩茶园一年能收入2万余元,全家人的生活也因此改善了不少。
沙河村是百里茶廊沿线一个贫困村,自脱贫攻坚以来,党委、政府通过改良茶叶种植技术、开展技能培训、发展猕猴桃种植以及乡村旅游等,让不少村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一片茶叶串起一条长廊,一条长廊为老百姓铺开了致富之路。在雨城、名山两个区,像姜富华、赵晓瑛这样因百里茶廊建设而受益的群众不在少数。沿线不少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发展起了第三产业,逐步走上了茶旅融合的致富路。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