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描绘“川西明珠”——雅安“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展望

来源:
2007-04-18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建设生态家园,不仅是当今城市发展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发展战略,更是一项具有方向性、长期性的重大抉择。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 社会,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的要求。把握好这个方向,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十分重要。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体现悠久历史文化、独特自然景观、充满现代化气息、适宜居住创业、富有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特色的发达中等城市、川藏结合部区域性的 中心城市和精、美、特的‘川西明珠’”作为城市建设的追求目标,雅安的城市建设就像一首已经奏响的交响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了交响曲的主旋律。环境、居住、村镇建设 等问题,都成了这场演奏中的动听音符,描绘出一幅未来五年雅安加快开发开放的美好蓝图。
  以重点项目带动新区发展
  “城市建设能为城市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有效实现城市经济的提速。”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刘建民说,“如今,在雅安这块土地上,到处涌动着发展的浪潮。 这浪潮,将前所未有地改变雅安这块热土。”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城市建设将着眼于全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采用 “疏解旧城、建设新区”的指导方针,特别是以市级行政中心的搬迁建设,带动旧城的疏解,促进新区的建设和发展,适应雅安市实现新跨越的发展需要。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将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避免反复开挖、重复建设。
  近期建设规划依托城市中心组团,在疏解人口、整治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以城市行政中心的迁移和市体育中心的修建为动力,重点开发建设沙湾——姚桥新区,相应发展多营 和大兴搬迁工业用地。发展、完善多营组团的同时,以项目为启动,配建基础设施向大兴方向拓展城市用地。
  刘建民介绍说,按照我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雅安市城市人口达到2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9.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1.9平方米,旧城得到合 理改建,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有效的保护,姚桥新区初具规模,大兴、多营得到适度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城市远景发展用地范围以东至大兴、西至多营、北至北郊、南至南郊的可用地为限,再争取部分低山用地作为城市公共绿地,总用地面积为34平方公里,远景总人口在35万人左右。整个城市形成以西城、河北、上坝组成的旧城和姚桥新城为中心,以青衣江为东西主轴,以陇西河、周公河为南北次轴,形如“鲲鹏展翅”的“双心、两轴”的组团式城市 布局结构。
  用科学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改善事关国计民生。“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以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提升环境承载力。 按照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思路,将滨水地区规划建设成为集中体现雅安城市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长廊,提升城市品味,将我市打造为中国优秀园林城市。
  未来五年,市区供水以青衣江和周公河为城市供水水源,新建、扩(改)建水厂4个,2000立方米调节池2座。确保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全面提高应 突发事件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城镇供水服务水平。按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要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我市将新建、扩(改)建生活垃圾场6个,合理布局城市生活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和综合利用的科技化水平,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加速垃圾分类收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生产生活所排放的污水,我 市将新建、扩(改)建污水处理厂7个,调节池3座以进行处理。同时,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污水水质监测制度,丰富监测手段,通过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综合治理工业点源污 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交通污染,对煤炭、电力、化工、造纸、建材、酿造等行业实施污染集中治理,进一步改善我市生态环境。
  “到2010年,我市县城供水普及率提高到10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医疗废物处理率 达100%;人均道路面积15平方米,”刘建民说,“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建设有雅安特色的新农村
  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支持农村是“十一五”发展的一大旋律。“十一五”期间,我市统筹城市与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区建设,引导县域内的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积 极发展小城镇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指导和约束,健全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逐步形成小城镇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
  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促进村镇持续健康发展,整合各类公共资源,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的技术指导与政策支持。加大村镇规划编修力度,规范村镇建设行为突出抓好“两建、 三洁、四改、五通”(即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水、清乱建;改厨、改厕、改圈、改危房;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的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在基础设施上,加快城镇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区域供水、防灾减灾、垃圾转运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镇垃圾、污水等集中处理和无害化处理。初步建立乡镇转运、县 (市)处理垃圾处置体系,以具有田园风光和各具风格、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农村规划居民点逐步取代农村中落后零散的村落,引导农民建房建在规划居民点上。
  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雅安水秀山灵,历史悠久,市域内最早的人类文明可上溯到远古的旧石器时期,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资源丰富。1995年被核定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历 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我市城市建设一项重要的内容。
  刘建民介绍说,“十一五”期间,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准确把握城市自然环境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 针,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注重城市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以“山川形胜、古城遗踪、西康文化、红军史迹”为保护重点,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名城格局和形体、历 史传统街局、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名城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特点,更详尽地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和措施。结合“十一五”规划和城市近 期建设规划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工作,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初显成效。记者彭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