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搞创建 共享文明新成果——石棉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之创建篇
广场晨练
县城优美绿化带
城区道路宽敞
经过多年的努力,2011年12月20日,在北京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现场,石棉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殊荣。
这是幅员2678平方公里上12.2万石棉人的骄傲。
多年来,石棉县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机制、丰富载体、拓展领域、加强宣传,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乐于创建、共享创建成果的良好局面。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2007年底,石棉县成功获得了首届“四川省文明县城”称号。
2010年10月,石棉县接受了第二届四川省文明县城考核,2011年5月10日,省委、省政府命名石棉县城为第二届“四川省文明城市”。
于是,创建文明县城在石棉县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把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来抓,同时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2007年底,石棉县成功获得了首届“四川省文明县城”称号。
2010年10月,该县接受了第二届四川省文明县城考核,2011年5月10日,省委、省政府命名石棉县城为第二届“四川省文明城市”。
于是, 创建文明县城在石棉县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把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来抓,同时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不久,石棉县委、县政府紧扣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标准,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迅速开展了宣传动员,制定了《石棉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方案》。
石棉地处四川西南部,是一个汉、彝、藏等19个民族杂居并享受少数民族待遇的边远山区县。由于石棉县经济相对滞后,又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县,文明县城的创建工作任重道远。
面对复杂矛盾,石棉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定信心、狠抓创建,坚持从石棉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坚持 “水电立县、工业富县、开放兴县、科教强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和“以山育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四个文明”一起抓,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明县城创建,以文明县城创建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据统计,预计2011年石棉县GDP由2006年的19.06亿元增长到46亿元,年均增长1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6年的1.13亿元增长到3.72亿元,年均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8470元增长到15850元,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975元增长到5651元,年均增长13.7%。
因为努力,石棉县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得到了30多项国家和省市级奖励。
因为努力,石棉县实现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局面。
因为努力,石棉县幅员2678平方公里绘就了一幅幅气势恢弘的文明画卷。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近年来,石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健全领导机制,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套班子合力抓、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创建专项组,在各城区相应建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
文明县城的创建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坚强有力、行之有效、上下协调、运转灵活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近年来,石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健全领导机制,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套班子合力抓、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创建专项组,在各城区相应建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
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制定《中共石棉县委工作规则》《石棉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建立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和分级自主决策的行政决策体制。健全了事权、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的工作制度。
严格目标考核机制——制定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目标考评方案,通过定部门、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明确了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考核评比表彰制度和奖罚措施,变文明城市创建由“软指标”为“硬任务”。
强化督查指导机制——建立各专项组督查、县有关部门督查、城市文明督导员督查和新闻媒体督查等多位一体的督查机制,加大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
石棉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员干部教育及日常工作生活中,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广泛宣传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市民群众共同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围绕深化文明创建,石棉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十百千”“四有一化”“三项一推进”等载体和争当“带富先锋”“服务先锋”“创业先锋”“敬业先锋”等活动,突出了各行业争创活动特色,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广泛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建设,坚持利用县乡党校、中小学校、市民学校、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灾后重建陈列室、村居文化室、石棉讲坛等阵地载体,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形势政策和国情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完善城市功能体系
惠及棉城广大百姓
近年来,石棉县投资近1亿元实施县城文化中心、石棉县体育场建设,完成县城中心广场建设;投资5428万元,如今,新档案馆已顺利完工,文化馆和影剧院即将开工建设。同时,该县积极做好山体、水系、路网的规划建设和县城区的绿化,加快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努力形成内通外延的全方位交通框架。
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不是一项形象工程,而是一项以惠及民众为中心的一项民生工程。
石棉县委、县政府以“文明”作为标杆,以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让广大老百姓真正得实惠作为创建文明县城的最终目的。
从2005年10月开始,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建立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随后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8年以来,石棉县分片区规划了10个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共投资1.73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194套,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
据统计,石棉县县城绿化覆盖总面积为82.1万平方米,县城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00%,同时实现了污染源的全面监控,关闭了涉及硅、锌、黄磷、铁合金等行业的19家落后产能和治污不达标企业等等,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成效显著,2009年4月29日,大熊猫“泸欣” 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首只易地放归大熊猫。
近年来,石棉县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体现城市个性特色,投资近1亿元实施县城文化中心、石棉县体育场建设,完成县城中心广场建设;投资5428万元,如今,新档案馆已顺利完工,文化馆和影剧院即将开工建设。同时,该县积极做好山体、水系、路网的规划建设和县城区的绿化,加快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努力形成内通外延的全方位交通框架。
记者 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