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个日夜 打通城市新动脉——写在青鼻山隧道二号工程全线贯通之际
青鼻山隧道二号工程全线贯通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石雨川 高菲菲)
钻机轰鸣渐息,粉尘缓缓落定。8月8日9时,随着最后一段岩体的成功破除,青鼻山隧道二号工程顺利贯通,隧道全长570米,宽11.75米,今年12月底建成通车指日可待。
隧道提前3个月打通
8月7日,工人们开始清理最后的碎石,测量员仔细核对隧道轴线精度。项目经理虎珍查看施工日志:从2024年9月开工至今,历经322个日夜,150余名建设者轮班作业,20多台机械设备轰鸣不息。
站在贯通点,虎珍抚摸着新鲜的岩壁,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他的身后,是一条连接雅安城市的新动脉。
“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贯通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雅安北外环“单隧瓶颈”的历史即将终结。
届时,北外环交通瓶颈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青鼻山隧道二号工程及附属桥梁工程是2024年雅安市本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除隧道主体外,还包括189.4米的陇西河大桥及配套市政设施建设。
这条新动脉的诞生并非易事,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小径距、浅埋段、复杂的地质条件。青鼻山隧道围岩主要由强风化、中风化粉砂质泥岩组成,这种岩体遇水易软化,极易发生掉块、坍塌。
“隧道临近市区,不能用常规的‘钻爆法’施工,这也增加了施工技术难度和进度压力。”工程人员陈晓明坦言,隧洞的每一寸施工,都必须要小心翼翼。
面对挑战,建设团队创新采用机械开挖,减少爆破扰动;智能立架台车自动立架,降低安全风险;快速形成支护,减少沉降量;智能台车浇筑二衬,提升实体质量;适时调整机械功率、采取双向掘进方式,加快施工进度。
2025年入汛后,工程面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施工现场既要抢进度,又要保安全。
项目部采取昼夜轮班模式,150余名作业人员和20余台机械设备满负荷运转。“暴雨夜抽水泵持续运转,工友们浑身是泥却笑着说‘岩层比我们先投降’”,安全员邢昊的施工日志里写满这样的片段。
虎珍介绍,他们通过设置休息室、安排夜班送餐、设置暑期供水站等方式,确保施工人员保持良好状态。进入打通冲刺阶段,项目团队采用“双向掘进”策略,显著提升施工效率。
正是这些技术创新,使隧道掘进速度稳步提升,比原计划提前完成多个节点目标。
从“卡脖子”到穿岩的城市温度
青鼻山的岩层间,两条隧道即将形成“双隧四车道”的钢铁动脉。
这条被市民期盼的通道,不仅能疏通早晚高峰的拥堵,更为雅安的城市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径。
2015年建成的青鼻山隧道,曾是城市交通的骄傲,却因单洞双向两车道的设计,逐渐成了北外环上的“卡脖子”路段。
早高峰时,时间对于出租车司机罗成来说就是收入,“隧道通了就能多接两单生意”。
市民周倩的手机里存着2021年网络问政的截图,那时她呼吁“雅碧路直通姚桥”,如今隧道贯通让她终于能“多给女儿讲本绘本再出门”。
这份民生期待,正在转化为看得见的变化。
施工铭牌上的工期倒计时,对应着货运司机刘建军的账本:“从名山物流园到雨城区,单趟省半小时,一天就能多跑一车货。”
更深远的变革在空间布局。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隧道贯通后,姚桥片区至北郊通行时间将缩短,为《雅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一轴、一环、六大组团”的“三区”同城化城市格局奠定基础。
同时,与国道318线过境段构成的外环快速路,正悄悄改写雅安的产业布局——物流成本降低,意味着更多企业愿意把仓库建在名山,把车间设在经开区。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工程图纸上,隧道北接碧峰峡路串联北郊,南连康藏路融入老城烟火,像一根银线,将“六大组团”的城市蓝图缝合成现实。
更深层的变革藏在岩层之下。为避开居民区,隧道轴线三次调整;为保护地下水源,注浆材料全用环保树脂;汛期延误15天工期后,建设者在洞口咽下百余份夜班餐。
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勾勒出城市发展的温度。
“这不是简单的交通工程,是给城市装了新引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望着隧道出口处拔地而起的陇西河大桥桥墩,眼里映着未来的轮廓。
隧道贯通了,距离2025年12月通车日子更近了,雅安市区北外环线将告别鸣笛长龙,只有清风穿隧而过的呼啸。
年底通车,当首辆汽车驶过双隧,或许没人会细数那些调整的轴线、环保的树脂、深夜的盒饭,但每个雅安人都会记得:曾经的出行痛点,已变成发展的支点;市民的期盼,终成城市跃迁的起点。
记者手记
从40分钟到15分钟
市民账本里的“畅通获得感”
青鼻山隧道出口观景台,陇西河大桥桥墩正“长高”,桥隧相接处,看见城市生长的力量。
钢筋混凝土线条在夏日阳光中勾勒轮廓,与贯通岩层的隧道口呼应——这是工程节点的衔接,更是城市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为何一条隧道牵动人心?三年前的市民问政留言簿写着答案:“送娃上学要提前40分钟出门”的焦虑,“北外环堵车长龙”的画面,网络问政平台里“姚桥到北郊快点通”的重复诉求。如今测量仪显示,这段路将缩短至15分钟,潦草笔迹与急切追问终得回应。
工程图纸藏着巧思:隧道轴线三次偏移避开居民区,注浆全用环保树脂护水源。建设者说,给隧道做“CT扫描”、桥墩装“健康监测器”,这些细节是城市发展的温柔注脚。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沙盘上,隧道与国道318线过境段构成的环线,如银带串联雨城、名山、经开区。“不只是路通,是城市骨架立起来了。”规划师划过隧道走向,“这里将会有产业园、学校、公园,交通毛细血管滋养新肌理。”
贯通的隧道内,施工灯照亮隧道钢筋网,陇西河大桥轮廓渐清。桥隧相接处,是交通节点,更是时间渡口——一头连通市民期待,一头连通雅安主城区“三区”同城化蓝图。
年底通车时,首辆汽车驶过隧道的痕迹,定是雅安城市用匠心与诚意铺就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