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桢楠+蔬菜”立体农业绿了山村富了民 ——荥经县五宪乡豆子山村脱贫见闻

来源:
2016-06-11 09:44
浏览:
收藏 打印

漫山遍野的地里,桢楠不出两米,老百姓如何增收?常年以种蔬菜为生,销路不稳定,菜农效益如何保障?如果发展立体农业,在桢楠地里套种林下蔬菜,再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大家愿不愿意种?这些问题,都是困扰豆子山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村摘帽奔康的大问题。

近日,豆子山村蔬菜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并与荥经县学校签署蔬菜“订单生产”协议;合作社名下的25亩蔬菜(集体经济)也将在这周下种;预计年内,整个豆子山村的林下蔬菜种植面积将在100亩以上。发展立体农业、培育经济、抱团实现致富的新图景在豆子山逐步绘就……

有了立体农业

豆子山发展多种经营

豆子山村,得名于该村曾经漫山遍野都种豆子。

豆子山村的改变,始于2014年。当年,全村栽种了2千亩桢楠,成为荥经县名贵景观树种苗木基地。豆子山成了桢楠林,老百姓心中自然欣喜。但桢楠生长周期长,如何解决老百姓短期内的增收难题?

豆子山村距离县城近,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去年,该村第一书记石林提出了在桢楠林下套种有机蔬菜的想法。起初,群众对这一想法并不“感冒”。

“村里已有20户群众以种植蔬菜为生,效益虽然可观,但都是靠锄头一点点磨出来的,尤其是到了卖菜的季节,起早贪黑地卖出去算幸运,若遇到滞销,只能任它烂在地里。”因为山上道路等基础设施限制,加之销路不稳定,村民大多不愿意规模化发展。

一次次走家入户、一次次交流谈心,石林了解了村民的真实想法,“不是不想发展,而是不敢冒险”,但石林并没有放弃发展立体农业的想法,而是着手解决两个“拦路虎”,一是规模,二是销路。

“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有了规模效应才能立足市场,但前提是要让老百姓愿意种,放心大胆地种。”石林说,断了老百姓销售的后顾之忧,自然能提振大家的信心。

一次次的思想动员、一次次的院坝会之后,豆子山村最终同意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由村集体经济、农户、贫困户三部分组成,规模化发展林下有机蔬菜种植。

“集体经济由帮扶单位提供启动资金;农户发展以大户带动为主,针对贫困户实际,将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帮助其发展。”在合作社的带动之下,村民已经种植了50亩林下蔬菜,合作社流转的25亩也将下种,预计年底,整个蔬菜面积将在100亩以上。

有了蔬菜合作社

订单生产不愁销路

“有了合作社,销路不成问题,今年我将自家的全部土地都种上了蔬菜,有10亩了。”张家湾组村民王文祥已经种了20多年的蔬菜了,是豆子山村的蔬菜种植大户,靠种蔬菜,他供了孩子读书,还修建了一楼一底的楼房。眼下,正值他3亩莴笋上市,王文祥在县城农贸市场租了一个摊位自行售卖,但王文祥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妻子身体不好,一个人兜售,“卖到最后蔬菜都烂在地里”。

以前,王文祥也和县城部分学校签订了订单生产协议,将蔬菜以市场价定向卖给学校,帮他减轻了销售负担。如今,听说合作社已经和不少学校建立了产销关系,王文祥也加入了合作社,他说,等合作社投入运行了,今后的豆角、茄子、白菜等,卖起来也就更方便了。

王文祥所在的张家湾是一个中高山组,他的蔬菜基地在两面山形成的夹角里,基地的前后左右,是起伏绵延山坡。站在王文祥的基地里,近可见莴笋青翠娇嫩,远可观山坡桢楠遍地。石林环顾四周,用手指着迎面的山坡,“这一片土地还将种多少蔬菜,以后这里也是豆子山村的一个蔬菜种植集中点。村民可以自愿按市场价将蔬菜卖给合作社,也可以自行到市场销售。”本周,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就将开工建设,石林优先邀请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到合作社务工,再考虑全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入合作社之后,合作社有义务为全村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村民也有义务接受合作社的监督,确保种植技术规范、管理规范,确保蔬菜质量,让买方买得放心,也让卖方卖得顺心。

接下来,豆子山村将进一步完善通组、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破解行路难、用水难等制约立体产业发展的瓶颈,让脱贫致富的步子迈得开、走得快。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唐小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