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惊现西汉墓葬 专家推测墓主是此处任官的外地人
出土的青铜宝剑
在荥经发现的这座墓葬被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专家认定为重要考古发现
2月1日,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来了位2000余岁的“贵客”,携10余件保存完好的精美西汉文物重见天日。除了数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器的“西汉版”外,一把守护在墓主脚旁的青铜古剑甚是夺目:剑尖从剑鞘尾露出,展露千年时光也未能消蚀的锋芒。这座土坑木椁墓,被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专家认定为重要考古发现,出土的10余件保存完好的文物,为研究古蜀地漆器工艺、商贸往来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挖掘机挖到“窟窿”
西汉墓葬现身
1月31日下午,108国道改线工程同往日一样紧张有序地进行施工作业,挖掘机在挖掘过程中发现有一小块地挖不动。按照往常经验,操作人员加大了挖掘力度,谁知“砰”的一声,泥土坍塌了一块,“哎呀,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挖到了一个窟窿”?工地负责人感觉情况不对,赶紧向严道镇博物馆反映了情况。
当日下午5点多,临近下班,荥经县严道镇博物馆馆长高俊刚接到108国道改线工程处电话,称可能发现了古墓。“你们暂停施工,我们马上出发”,高俊刚同博物馆其他工作人员立即赶往施工地点。
“从被挖掘开的口子和整个硬质物体的面积和形状看,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古代的墓穴。”高俊刚心里这样推测着,“你们叫挖掘机把泥土盖上去,先暂停施工,我们回去分析后再和你们联系。”
在初步确认为古墓后,严道镇博物馆立即向雅安市文物管理所和省考古研究中心联系。
考察队细致发掘
珍品重见天日
2月1日上午10时左右,省文物考察队经过仔细勘察分析后,确认了这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墓。
整个墓葬的面貌完整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四壁被已腐朽的木板包围,中间是一具被挖开的棺木,墓葬内散落着许多的类似于瓶罐的容器。“从墓穴内陪藏品凌乱的摆放来看,此墓葬曾被盗过,但已经是至少1000年以前的事了,古人盗墓一般只会取走最好的陪藏品。”高俊刚向记者介绍墓葬凌乱的原因。
此次发掘的墓葬类型是木椁墓,墓葬呈一个巨大的长方体,是由10厘米厚的楠木所围成,长5米,宽2.5米;属于西汉时期比较常见的墓葬,其历史至少有2000余年。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深埋在泥土里的文物被发掘出来,刚一出土就立刻被工作人员用湿润的毛巾包裹起来。
“快看,那里有一把宝剑!”现场围观的村民叫起来,在墓葬的正上方,一把剑呈现在大家面前,虽然2000多年过去了,但在文物专家褪去宝剑上面的泥土之后,宝剑泛出的青光仍然让人不寒而栗。经分析,该剑的材质属于青铜剑,类型是中原剑,是历史文物里面比较珍贵的一类,特别是精致的工艺,在巴蜀文化为主的四川很少见。
记者从荥经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本次考古过程中,墓内出土的漆器也是相当重要。“在修建墓葬的那个年代,因为技术和工艺的原因,彩绘漆器保存得也不多,因此此次出土的彩绘漆器非常的珍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雅安不具备此类文物保存条件,出土后的文物当即被送往省考古研究部门进行技术处理和保护。
墓主“王当”
可能是此处任官的外地人
“木椁墓”这一类古代墓葬在底部会放置一枚印章,上面会刻有墓主的名字和生前的地位。本次发掘过程中,在工作人员细致查找下,墓葬里面发现了一枚印有“王当”字样的印章,很明显“王当”就是这个墓穴的主人。
“王当”究竟是何许人?生前的地位又是怎么样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还不能确切判定“王当”的身份,不过从目前墓葬的类型和陪葬的物品可以作出一个基本的推断。
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剑无疑是分量最重要的一件。专家告诉记者,西汉时期,劳动效率低下,在社会中能拥有青铜剑的非富即贵,要么是当地的大户人家,要么就是高等官员。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多件工艺精美的彩绘漆器,同样,彩绘漆器在当是非常少见,拥有这种器皿的人地位非同一般。
在当时,巴蜀地区盛行的墓葬形式主要为“船棺墓”、“岩墓”等墓穴类型,与这个“木椁墓”并不是同一种文化;“王当”可能不是本地人,从墓葬陪葬品看,“王当”应是大户人家,而古代大户人家不会轻易举家搬迁到另一个地方。专家从以上资料推断出“王当”有很大的可能性为在此处任官的外地人。
古镇外来交流多
出土文物意义大
根据专家初步的判断,出土的漆器大多为古代成都制造,在交通不方便的西汉时期,为何有如此数量的成都漆器流落到这里呢?荥经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雅安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藏路的起点,而荥经地理位置险要。因此,与成都的交流频繁密切也就不足为奇了。
很巧的是,此次出土的彩绘漆器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很类似,这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有着极大的帮助。
据了解,在严道镇以前出土的文物中,曾刻有“成草”、“成亭”字样的漆器;“成”指的是“成都”,“草”意思是“造”,意思为成都造,“亭”为地方单位,类似于们现在的说的“镇”、“乡”之类。还有一件曾经在严道镇出土的铜矛。上面是刻有“成都”字样的器物,这对于成都是何时命名有着重大的意义。高俊刚向记者介绍,此件铜矛保存于严道镇博物馆,其代表意义非凡;此前,学术界大都认为“成都”这个地名的称谓是由西汉得来,铜矛的出现说明“成都”至少在战国中后期就已经有了;此件出土文物将“成都”这个地名的出现至少向前推了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