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变宽 见证城市文明进程

来源:
2010-12-20 09:30
浏览:
收藏 打印

道路变化见证城市文明进程

  2000年撤地设市,随后,雅安市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城市道路在十年间“变脸”,用市民的话说,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从此,雅安开始了真正的城市之旅。

  管网入地

  城市道路“亮”起来

  宽广的路面、一盏盏别致的街灯,两旁林立的高楼下是人气很旺的商铺……12月15日,雨城区摄影家协会的孙琳光来到市区西大街散步。比照着1999年拍的照片,61岁的孙琳光有颇多感触。

  一张老照片上,展示着雅安10年前的情景。

  10年前,西大街的街道仅有6米来宽,混凝土路面,某些路段还坑洼不平。两旁的梧桐树间,“电线”从枝叶间穿过,如一张张“蜘蛛网”挂在街道上空。街道两旁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根电杆。从电杆上中部伸出一个“枝丫”,一个灯罩,一盏白炽灯,就是当时的路灯。

  大街两旁的房屋全是木房,最高也就两三层。

  在每家屋檐下,都有几根线,这些线中包括光纤线、电线、电话线,绞在一起。行人在街上随意行走,横穿马路,车辆不时躲着行人。

  “没有斑马线,没有红绿灯,行人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孙琳光对1999年的市区概括为“乡村集市”,而在市民李万平心里,那就是“小县城格局”。

  曾经的雅安街道,地下管网始终是没有雨水管和排污管的,下雨时,雨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污染了水源。

  2001年,雅安下大力气开始地下管网的改造,当时在雅安市城建局工作的邓胜参与了地下管网的改造。撤地设市之后,雅安建成72公里长的自来水、雨水、污水管道,市污水处理厂、相关配套设施和附属管网建设,彻底改变了雅安过去污水直排入江的历史。

  电线、网线、光纤线全部入地,地下交织出一片城市通讯通电网络。

  “这些地下管道建设让雅安的城市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在邓胜的眼中,这是城市功能升级的重要一步。

  市民刘鲁军记得,过去前往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路是坑坑洼洼,坐着三轮车“抖得不得了”。有人曾开过玩笑,如果得了结石,从小北街到医院,就会病好,“因为结石都被抖落了。”话虽夸张,但也反映出当时雅安街道路面的状况。

  随着城市建设的升级,细心的市民发现,曾经的混凝土路面已经被沥青混凝土路面取代,道路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明亮。

  红绿灯

  指引文明出行

  55岁的李元和所有“老雅安”一样,都有着相同的感受,街道越来越宽,越来越整洁,道路中间有了花台,区分了行车道和人行道,人行道与行车道还安装了隔离带,主要街口也安装了红绿灯。

  家住市区苍坪路的陈继忠还记得,“雅安最早的红绿灯就在现在的雅安大桥处,手摇式的,红绿灯时隐时现,有时还不怎么亮。”

  市民吴涛的家原来就在西大街上,当时的西大街三轮车、架架车在街上行驶,小车不停地按着喇叭,想往哪里转弯就往哪里转,随处都可以停车,行人在街上乱窜,“每天出门骑自行车生怕撞着人。”

  “那个时候街上没有红绿灯,自然不会想到什么交通规则。”吴涛说,

  现在,有了红绿灯的指引,行人、车辆各就各位,斑马线上,行人有序地通行。

  公交车

  多条线路更方便

  早上8点,姜芬准时出现在县前街街口,乘坐1路公交车到沙湾路上班。

  从县前街到西大街街口,公交站点分别设在八一路路口、小北街街口、大北街街口。

  在十年前,家住市区县前街的姜芬上班要么走路,要么骑自行车。而如今,姜芬有了选择,有时坐1路公交车,有时坐5路公交车。

  12月17日,在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出租汽车管理办公室里,办公室主任李铭正站在房间的一张公交线路图上,仔细看着每一条公交线路。

  在李铭的记忆里,撤地设市前,雅安一共只有两条公交线路,也就是现在的1路公交车和4路公交车的线路,线路少,车辆小,无法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

  十年前,对于63岁的张平安来说,出门是个难事,“要么是走路,要么就是等很久也很难坐上公交车。”那个时候出门想去远一点的地方,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公交车,要么就是车已经坐满了,不然就是驾驶员问了地点后表示太远了,不愿意上客。那时公交车的管理不太规范,车上的环境卫生状况十分差。

  2000年,1路和4路公交车更换大车,2003年到2007年,市区内增加了2、3、5路公交车,道路覆盖率大大提高,市民乘车不再难。

  这点,市民张平安感触很深。现在,只要天晴,退休后的张平安就会约上老朋友,一起从市区西大街坐上1路或是5路公交车,前往金凤寺站,爬天梯锻炼身体。

  李铭指着公交线路说,因城市建设规划和道路新建,市民的出行需求越来越大,今明两年,我市还将新增3至4条公交线路,并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合理调整,让市民拥有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环境。

  “天网”遍布

  提升安全信心

  十年前,大街上的“蜘蛛网”让市民感觉不愉快。现在,一张由“天眼”织成的“天网”,却受到了市民的肯定和欢迎。

  2008年6月17日,对苟千钧来说是难忘的一天,他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工作,那天,他增加了新的值勤伙伴“电子交警”。

  在这一天之前,苟千钧和同事们对电子监控系统进行了试运行,他们经过对市区整个道路状况进行全天候的监控,并根据高峰、平峰、车流量等情况对警力勤务进行合理安排,对红绿灯进行合理调控,提高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能力,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

  在此之前,对于交通违规,更多的是依靠交警的眼力和手中的摄像机,但因为角度时间差等各种原因,取证不是很准确,常常与司机发生一些“小摩擦”。

  而如今,“电子交警”的抓拍,让在道路上交通违法行为无处可逃,司机在接受处罚时也心服口服。

  在市民车晓的记忆里,在雅安街头开车,司机闯红灯是常有的事。如果有交警在,他们是绝不敢闯的,但晚上没有交警时,一些司机就会不管红灯绿灯,从市民身旁呼啸而过。这样的事情,让车晓心惊胆战。车晓家在大北街街口的某居民楼内,在这十年间,他曾多次见到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产生的两车相撞或是车撞人事件。每一次上街,车晓都是左看右看,确定没有车过,才敢过马路。

  现在,车晓自己也买了车,他知道每一个街口的红绿灯处,都有“电子交警”,上路更加放心。

  这些“天眼”,不仅约束着市民和司机,同样也震慑着不法分子。

  家住市区小北街的封怡曾买了几辆自行车,因为她住的楼层高,自行车即使锁着放在小区楼下,也难免被人“顺手牵羊”。

  2008年7月,封怡丢了一辆新买的摩托车,这一次派出所利用天网工程,利用遍布大街小巷的电子监控探头,迅速调集现场画面,迅速破案,为封怡追回了摩托车。

  城市安全尽在“天眼”的监控中。如今,我市已基本实现对全市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人口密集地段、案件高发地段、商贸繁华地段等重要区域网络监控的全覆盖。

  从我做起

  城市更文明更整洁

  十年前,新疆人王岚到雅安做客,很少上街,因为“街道太乱,太脏,难以下脚”,而今年,王岚在雅安住了三个月,他深深被雅安的城市魅力所吸引,情不自禁写下诗句,“横空高架彩虹桥,画栋雕梁着意描,古朴端庄多俏丽,雅安风韵看今朝。”

  走上雅安街头,街道变得更整洁、更清爽。一个个商业圈已形成,让人感觉雅安也跟上了潮流的节拍,变得更加时尚了。这是刚到雅安做客的新疆人王岚的赞叹,也是老雅安人的感受。

  家住市区西大街的张研每天晚上都会约上妻子和儿子一起上街逛逛,当他乱扔东西时,都会被读小学的儿子制止。

  在张研的记忆里,十年前,他在西大街上随意丢垃圾是很正常,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如今,看着整洁的街道,听着儿子的劝说,随意丢垃圾也有一种“罪恶感”。按他儿子的话说,“要当雅安的好市民,要从我做起,保护雅安环境。”

  从2008年起,我市开始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每个市民都是参与者。张研很高兴儿子有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

  现在在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工作的邓胜,对城市面貌和市民的文明程度有着深切的感受。邓胜有这样的观点,“通过城市硬件设施来约束人的行为,让城市越来越文明。”

  每一次坐公交车,他都会看到年轻人主动为老人或是小孩让座,每一次上街,他都会看到车辆在街道上有序地行进,行人按红绿灯指示过路,即使在商场内,他也能听到“请”等礼貌的文明用语。十年里,他看到雅安城市的变化,看到这座城市越来越文明。这正是雅安市民的共同感受。记者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