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乐土蒙顶山仙茶生态天堂的生态瑰宝

来源:
2011-09-18 12:45
浏览:
收藏 打印

  生态立市,成就斐然。雅安生态文化优势,日益受到世人关注。

  8月21日,在雅安举行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对雅安生态文化赞不绝口,通过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共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考察雅安生态文化后,建议雅安应依托生态与文化优势,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在四川省筹建首家生态博物馆,从而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相关生态产业的发展。

  9月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再次来到雅安,并作了《中国文化与外交》的专题报告,这个主题看似离雅安很远,但在这位“外交诗人”的眼中,不管是过去的大熊猫和茶,还是今天的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雅安的生态文化都是中国外交的利器。

  随后,李肇星娓娓道出了他与大熊猫和茶的美好“邂逅”。在他看来,雅安的大熊猫,憨态可掬,并为中国外交作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雅安的茶文化圣山蒙顶山,是中国茶文化发源地,茶马古道的起点……这都是雅安人的骄傲。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因为雅安有着温润柔美的自然环境,才为大熊猫和茶这两种古老的物种创造了生存繁衍的乐园。

  作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熊猫首都·生态天堂”——雅安当之无愧。

  生态雅安

  大熊猫的“诺亚方舟”

  2008年5月12日,一个让中国人民永远心痛的日子,一场特大地震吞噬了众多的生命,毁坏了我们的家园。生活在卧龙核桃坪基地的大熊猫们也没有逃过这场劫难。

  当特大地震袭来时,卧龙巨石翻滚、漫天尘土,人们不时能听到大熊猫受到惊吓后发出的叫声。剧烈的晃动过后,水电中断、通讯瘫痪,整个卧龙一片狼藉,生活在这里的63只圈养大熊猫中,1只失踪,1只死亡。

  震后的卧龙食物紧缺,一些观赏竹都被用来给大熊猫充饥,而那些刚刚经受了特大地震惊吓,又饥饿难耐的大熊猫甚至连圈舍周围的野草也不放过。

  当听到大熊猫正饱受饥饿之苦时,朴实的雅安人民对这群特殊的“灾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主动砍伐自家的竹子,为大熊猫采集口粮,并连夜为大熊猫送去了新鲜的竹子、竹笋,解了它们的燃眉之急。

  而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卧龙开始了自1980年设立以来的首次对全部圈养大熊猫的避险转移。40多只大熊猫分批次被安全转运到了雅安,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也再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雅安——在一夜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避难所,雅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大熊猫打造了一艘繁衍生息的“诺亚方舟”。

  卧龙大熊猫最大规模紧急疏散,全球都在关注,在每一次的装运过程中,雅安境内沿途县区森林公安民警一路护航。

  震后三年来,从卧龙“搬家”到碧峰峡的大熊猫怡然自得地生活着,并在这里繁衍生息。

  ——2008年,刚从卧龙转运到碧峰峡的大熊猫妈妈们,犹如在进行接力赛,先后产下幼仔13只。

  ——2009年,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们的悉心照顾下,大熊猫顺利完成了配种和生育工作,产下了16只健康活泼的大熊猫宝宝。

  ——2010年,生活在雅安的大熊猫们一共产下16只幼仔,再一次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神话。

  伴随着新生大熊猫的不断降生,大熊猫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为大熊猫种群增添了活力。

  其实,在雅安,你随处都能听到人与大熊猫和谐相处的美谈。

  1984年2月22日,宝兴县永富乡村民李兴玉和邻家13岁小孩石家明上山捡柴路过巴斯桥,发现一只被冻僵的大熊猫,将其营救,并取名为“巴斯”,由相关部门送到了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后经国家林业部调配,送到了福建省福州动物园。

  1987年,“巴斯”曾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赴美访问。去年11月,高龄大熊猫“巴斯”在福州度过了它30岁的生日。

  2009年2月1日,一只野生大熊猫突然“造访”荥经县新建乡村民李世安家菜地旁的竹林,在吃饱喝足之后,便一溜烟跑掉了;6月21日,荥经县新庙乡常富村蒲花塘组组长陈仁华和村民董国祥在海拔1500米的一大片白夹竹林中,发现大熊猫粪便,后又发现两只野生大熊猫,一只在树上,一只在树下。同一天,该乡常富村下田坝组村民李安忠早上上山采挖野生天麻,在家林头(小地名)遇见了一只成年大熊猫正在觅食竹笋;2011年5月31日晚,宝兴县蜂桶寨乡盐井坪蜂桶寨组村民杨开香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的声响从屋后传来,杨开香借着灯光隐约看到了一只大熊猫正在她家屋后的竹林吃竹笋,在距离5月31日不到10天的时间里,大熊猫再次“造访”了杨开香家。

  大熊猫是大自然赐予雅安的宝藏,保护大熊猫——雅安人从来没有停止脚步。

  国宝大熊猫

  雅安贡献给世界的礼物

  140多年前的1869年,法国传教士、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来到雅安的莽莽群山,在这里,他发现了“上帝遗忘的后花园”,也捕捉到了一只被当地人称为“黑白熊”的动物活体。当“黑白熊”模式标本被带回法国后,立即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大熊猫模式标本更是成为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从此,大熊猫成为了全世界的宠儿。

  大熊猫从远古走来,选择了在雅安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背后是大熊猫栖息地优良的生态环境,更是全世界人类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

  众所周知,大熊猫不仅是我国国宝,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更是世界和平友好的象征。1961年,联合国世界濒危野生动物基金会将大熊猫定为会徽,由雅安宝兴县用汉白玉雕制的十余个“大熊猫”被运出国门,至今仍安放在“基金会”总部和各分部大门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更是把大熊猫图案作为其徽章图案,大熊猫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物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从雅安调出的活体大熊猫达到了166只,其中18只作为“国礼”由中国政府赠予美、日、英、前苏联、法、德、朝鲜和墨西哥等国。

  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宣布赠送给美国人民的一件隆重的国礼,这就是来自四川雅安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

  当年4月26日,当“玲玲”和“兴兴”乘专机从北京抵达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时,8000名美国观众冒雨迎接,开馆与观众见面的第一个月,参观者就多达100余万人。以后每年平均有300多万美国人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观看。大熊猫温和可爱的形象,天然地成为了和平使者。

  1997年,美国国家动物园还专门为去世的“玲玲”立碑。

  大熊猫“玲玲”和“兴兴”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时至今日,雅安这片秀雅宁安的大地已然成为了大熊猫生长的乐土,优良的生态环境、全民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都为大熊猫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雅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4821.96平方公里,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20.93%,在全国大熊猫分布市州中高居首位。

  野化培训

  让大熊猫重返山林

  震后,大熊猫在带给人们无限希望的同时,也给雅安带来了无数的荣耀。

  “奥运大熊猫”从北京载誉归来;大熊猫“团团”“圆圆”踩着渐渐消融的薄冰从雅安启程赴台湾定居,架起了雅安和台湾的友谊与合作桥梁。今年,步入成年的“团团”“圆圆”开始了“造猫计划”,繁育后代;大熊猫“网网”“福妮”前往澳大利亚南澳洲阿德莱德动物园旅居,开创了大熊猫从北半球到南半球转移的先例……

  更令人欣喜的是,出生海外的大熊猫在这期间也陆续回国返家,在雅安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海归派大熊猫种群。

  另一方面,我国一直致力于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以期能够让更多的大熊猫回归山林。

  2006年4月,大熊猫“祥祥”被放归大自然,从而正式启动了中国“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工程”。

  2009年4月29日,正值青春妙龄的“美女”大熊猫“泸欣”,经大熊猫专家们的精细调理后,正式“出嫁”雅安石棉县境内的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重归山林,成为全球首只易地野外放归的大熊猫。目前,通过监测发现,“泸欣”的野外生活一切良好,已经成功融入到石棉野生大熊猫种群中,找到了自己的新家园。

  2010年6月,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重新启动因地震而暂停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

  同年7月20日,4只怀孕大熊猫“草草”“紫竹”“英萍”“张卡”从碧峰峡基地转运到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而以母兽带仔为特征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2010年8月3日,大熊猫“草草”顺利产下一只幼仔,这使得整个野化培训项目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经过一年的成长,“草草”幼仔已经长得十分活泼可爱了,而研究人员也发现,随着野化培训的时间越长,幼仔也更为机灵,生存能力和野性也较刚出生时更强。

  今年7月,参与野化培训的另外三只大熊猫也顺利产下幼仔。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野化环境中成长的幼仔就将更加适应野外的生活,为大熊猫家族重返山林打下坚实的基础……

  蒙顶山茶

  来自国宝大熊猫故乡

  神秘的北纬30度,一条看不见的神奇曲线,缔造了中国“雨城”——雅安。

  这片温润而广袤的土地,占据了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52%,是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名副其实的熊猫家园。也是在这片土地上,7株人工种植的茶树,开创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茶文明、茶文化从此传播向世界,翻开人类饮茶之新篇章。

  大熊猫、茶。

  两张世界级的名片都诞生于西部小城——雅安这座东临成都,西进青藏高原的“民族走廊”之地。

  200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茶叶研究院院长陈宗懋专程到雅安考察茶产业发展,当蒙顶山下的名山县中峰乡万亩生态茶园出现在他眼前时,他感叹地说:“想不到中国西部还有这么好的茶园!”

  今年6月,陈宗懋再次来雅,在参观了名山县的茶园、茶企业后,欣然提笔写下“名副其实的中国茶乡——四川名山”和“蒙顶山茶”。

  蒙顶山茶

  生态赐予雅安的礼物

  自古以来,云雾山中出好茶。作为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雅安,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蜀中三大名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山天下雅——蒙顶山茶扬名天下。

  蒙顶山茶,生产于神奇的北纬30度上。这里是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就是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都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酸性和微酸性土壤占耕地面积的64%,出境界面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

  2009年3月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李肇星对“西蜀天漏”雅安有这样一番妙语:“女娲补天的时候,还有一块地方忘了补,这块地方叫雅安。那个地方下雨很多,因为那块地方的天没有补好,漏水。女娲忘了补那块天,是因为她把两块建筑材料郑重地送到了远方,把本来要补雅安上空的那两块非常漂亮的、质量非常高的材料运到远方,就是台湾岛和海南岛。”

  “天漏之地”雅安雨水非常丰富,蒙顶山更是天漏之中心,这里出产的茶叶品质绝佳。四川农业大学的茶学专家认为,蒙顶山茶区年平均气温在14.5℃,年降水量丰富、均衡,常年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散射光多,益于茶树氮代谢,丰富了茶叶内含物。因此,蒙顶山茶成分丰富,水浸出物高达43%以上;茶多酚适中,约26—28%;每100克干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000毫克以上,维生素C约202—259毫克。

  大概正是由于蒙顶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之巅的五峰之间驯化野生茶树,亲手种下7株茶树,由此开创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蒙顶山茶,从那个时候起渐渐为世人所知。

  从历史中走来

  蒙顶山茶香天下

  蒙顶山茶,诞生于西汉。到唐代,它就走进了皇室。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山茶在唐玄宗天宝年(742年)间被列为贡茶,而后,从唐代至清朝,有1169个年头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从未间断。

  于是,历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咏赞蒙顶山茶的诗词佳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这些茶诗绝句,现今仍朗朗上口。

  然而,走过历史的辉煌时期,到了现代,蒙顶山茶在很长一段时期陷入了低谷,山中有好茶,但“养在深闺人不识”。在市场经济中,蒙顶山茶由于地处西部,加上品牌意识淡薄,渐渐被埋没。

  改变,从发现问题的那刻开始。

  2001年,“蒙山茶”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现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成为国内茶叶类首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2002年3月,《蒙山茶》国家标准发布,并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

  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茶人聚集蒙顶山,发表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宣言》,确认“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

  2008年,南路边茶(雅安藏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山茶制作技艺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蒙顶山茶”品牌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打造的茶叶区域品牌之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雅安“中国藏茶之乡”称号!

  2010年初,蒙顶山茶被认证为四川省著名商标。随后,蒙顶山茶走进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园四川馆内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蒙顶山茶技龙行十八式表演,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欢。

  去年4月,在由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与《中国茶叶》杂志联合开展的对全国113个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中,“蒙顶山茶”区域品牌评估价值为9.9亿元。今年4月,“蒙顶山茶”区域品牌评估价值为10.84亿元,列全国第17位,四川省第一位。从9.9亿元到10.84亿元,一年间,蒙顶山茶的“身价”涨了近1个亿。

  54万亩茶园

  雅安人的幸福园林

  雅安,一座碧茶飘香的城市。从2000多年前的7株茶树发展到今天54万余亩茶园,染绿了雅安大地。

  小茶叶大产业,2010年底,雅安市茶园面积54.81万亩,茶叶总产量5.52万吨(不含外地原料调入加工边茶约1万吨),产量、产值分列四川省第一位。

  其中,名山县作为雅安产茶第一县,全县27万人口,拥有30万亩茶园,87%以上的农户种茶,农民人均1.2亩,茶园面积上万亩的乡镇达14个,全县98%的农村人口进入了茶叶产业化经营链条。2010年,名山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比2005年增加2422元(其中,茶产业新农村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6210元),实现茶叶总产量3983万公斤,鲜叶产值9.68亿元,茶叶综合总产值达30亿元。

  在雅安,以茶为中心,茶家乐休闲旅游业也渐成气候。到了雅安,可以品蒙顶山茶,游茶文化圣山,观万亩生态茶园,吃茶家饭,宿茶家乐……

  近年来,我市依托厚重的茶文化底蕴,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加强茶叶质量管理,打响雅安茶业品牌,茶叶强县、强市逐渐成为现实。去年,在四川省认定的首批20个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中,名山县依托茶叶产业化优势,成为20个基地强县之一,在全省丘陵县中脱颖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雅安生态环境天生优良,但是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渐渐深入人心,我市也加强了蒙顶山茶的质量监控。2008年,启动了安全高效茶园基地建设,对茶园病虫进行物理防控,施用有机肥,同时,发展“茶+桂”、“茶+梨”等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健康与安全。

  如今,除了蒙顶山茶广受关注,从雅安起源的川藏茶马古道也受到世人的追捧。回顾往昔,从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种下7株茶树,雅安就与和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一座海拔1456米的蒙顶山,作为世界茶发展的源头,每年都引来各路茶人的朝圣;一条横亘1300多年的茶马古道,连接起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传奇天路……

  千秋蒙顶,茶香天下。从历史深处走来,蒙顶山茶沁润于清风雅雨中,甘醇雅和,香气悠长。

  记者康君夏平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