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茶马古道振兴雅安茶旅游———新华社记者采访雅安茶马古道纪行

来源:
2005-10-21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10月11日至18日,由新华社四川、云南、西藏分社记者组成的川藏茶马古道采访组一行8人,在新华社四川分社副总编辑储学军的带领下,到雅安采访茶马古道。他们从名 山县新店镇茶马司出发,途经雨城、芦山、天全、荥经、汉源等区县,在结束为期8天的采访后,19日上午,他们沿川藏茶马古道继续西行。他们在雅安采访期间,本报记者跟随采 访。
  九尺道:湮灭山中的“官道”
  17日上午,储学军一行来到汉源县清溪镇羊圈门。虽然山道弯弯,但九尺宽的山路上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沿途都是残垣断壁。别看它毫不起眼,在长达两公里的路上,还有 着“上街”、“中街”、“下街”的地名,这就是昔日王建城遗址,当年穿越大相岭的茶马古道就从这里向西延伸。
  而在头一天,储学军在荥经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从凤仪堡出发,在翻越大相岭时有着惊人的发现,一块高达2米多的《重修大相岭路桥碑记》赫然在目,记叙的是清朝咸丰年间重 修路桥经过。茶马古道早已湮灭在荒山野岭中,大山中巨碑“横空出世”,把茶马古道的走向说得十分明白。
  近年来,川藏茶马古道热了起来,有不少国内外专家、爱好者开始踏访这条茶马古道。退休教师张必福介绍茶马古道如数家珍,年逾七十的他已四上大相岭,还与他人一起自费编 写了《汉源茶马古道》一书。储学军感慨地说:“在我们的印象中,茶马古道只是古代商贸通道,殊不知还是一条大‘官道’。”
  幺店子:沾满背夫血与泪
  “出雨城涉水宋村渡,新开店洒泪别亲人……”位于雨城区多营镇大深村的新开店,是千里茶马古道的第一家幺店子,木枕头、草帘子、烂被盖就成了背夫住店的“三大件”。 “在川藏公路通车前,我们祖祖辈辈都背茶包子为生,来回一趟半个月。”老背夫李忠全向记者讲述了昔日背茶包的艰辛。
  背茶的艰辛,开店的日子也不好过。家住汉源县清溪镇的陈多云10岁那年就跟父母到大相岭草鞋坪开幺店子,开了20多年的店,也只是糊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搬下山,仍是一无所 有。他结婚后一家在山上开店,生下的5个儿女全部冻死在山上,到现在靠养子供养。他的老伴讲起过去的往事,老泪纵横。
  “吼一声山歌啃一口玉米馍馍,背一背茶包换一口稀饭汤汤……”据史料记载,40年代每天走在茶马古道的背夫多达四五万人,由于山高路险,骡马无法行走,全靠人力背运。 “雅安背夫用脊梁托起了汉藏民族团结。”储学军等人向总社发出了这样的报道。
  古道游:明天旅游新景观
  寻访茶马古道起点,探访中国绿茶第一县,采访藏茶砖新用途……“雅安围绕蒙顶山和茶马古道,做出了大文章。”
  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和笔墨对准了雅安茶文化的挖掘和茶经济的打造。在西康大酒店和兄弟茶厂,当看到传统的藏茶砖已开发成新型家装材料时,他们连声叫好,“传统而又时尚, 这是很好的理念。”在天全县甘溪坡茶马古道景点,当他们看到游客纷至沓来时,认为雅安的茶马古道旅游已经起步。在储学军眼里,过去默默无闻的茶马古道,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 大西南“明天旅游新景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储学军说:“要整合力量,把沿途的亮点找出来,通过茶马古道把散乱的珍珠串起来,把茶马古道打造成通往大香格里拉的文化旅游线。”记者高富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