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金融活水” 润“脱贫之花” 今年上半年,我市金融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8月,大相岭北麓,千年古城荥经生机勃勃,茶香四溢。
在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大坪村文化广场上,彝族姑娘勒古木柳作和姐妹们换上了美丽的彝族服装,“听说今天有‘金融课’,能学到好多金融知识,大家都很期待。”
勒古木柳作所在的大坪村,是民建彝族乡两个彝族聚居地之一,虽说早已脱贫,但这样的“金融课”并不常见。为帮助彝族同胞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我市金融机构再次把金融“大餐”送进大山。
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积极发挥金融力量,送金融知识、金融扶贫政策以及真金白银等进村入户,助力全市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记者从人行雅安中支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3.29亿元,同比增长12.54%;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51亿元,风险补偿金放大倍数为8.13倍,在全省排名第三,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27亿元,全市金融精准扶贫领域问题清零。
荥经县民建彝族乡茶园里,彝族同胞正在采摘茶叶
银企“手牵手”
合力战贫奔小康
在四川省荥经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塔山公司)的大坪山、塔子山茶园基地里,每天都有几十甚至数百名彝族群众,或顶骄阳、或沐细雨采摘鲜叶。一枚枚绿芽在指尖跳跃,最终成为他们奔向幸福生活的“黄金芽”。
塔山公司所在的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基地连着茶农,茶农守着塔山。一家企业、1000多名彝族同胞,共同绘就了大坪山上“战贫奔小康”的动人画卷。
欣欣向荣的背后,是企业和茶农相互扶持、携手前行的努力。而对塔山公司来说,最根本的保障和底气,是当地农村信用联社多年来持之以恒的金融支持。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春茶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荥经农信联社2月份及时给我们发放了1950万元贷款,如今公司流动资金充足,加之下游市场逐渐恢复,目前最要紧的是把疫情耽误的生产补回来,200多户彝族群众都指望这些茶叶呢。”塔山公司相关负责人杨梅说。
200多户1000多人,这样的脱贫任务,放在哪里都是一块“硬骨头”。于是,荥经农信联社将“信贷扶贫”的重心放在了民建彝族乡,将工作抓手放在了塔山公司。
2017年2月,1850万元;2017年5月,150万元;2018年3月,1800万元……加上今年,荥经农信联社已为塔山公司注入信贷资金5750万元。这些资金都是在塔山公司收购春茶鲜叶的关键时期及时到位的,而通过塔山公司的经营,资金杠杆产生的效益被进一步放大,数以千计的农户因此不断受益。
“早就脱贫了!2018年就全部脱贫了。”杨梅介绍,“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党委政府扶持大坪村的200多户彝族群众重建了新房子,公司把茶园租给他们种茶,人均年收入多的能达到5万元,少的也有1—2万元。现在家家户户都住新房,出行有摩托车,有些家庭还买了小轿车。
为了将塔山公司和彝族同胞共同发展的纽带系得更稳固,荥经农信联社除大力支持塔山公司做大做强外,还力求把帮扶工作做得更深更细——积极协调塔山公司派专人对彝族同胞进行茶园管理培训,对困难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助其发展茶业生产,进村开设金融夜校送金融知识、农业知识入户。
了解脱贫群众的帮扶需求
释放政策红利
“贷”动产业发展
“金融扶贫不是施舍,而是互惠互利。”对此,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满堰口组村民高世美有自己的见解。近年来,她两次享受到金融扶贫政策实惠,不仅以肉牛规模化养殖谋增收,收获了“第一桶金”,还有了更多奔康计划。
2017年,是高世美脱贫的第一年,家庭收入有所增长,但仅比贫困线人均收入线高出300元。于是,高世美有了发展小规模肉牛养殖的想法。
通过与村民置换土地,高世美建起了占地约350平方米的圈舍,养殖30头肉牛。第二年,第一批肉牛全部出栏,实现纯利润3.2万元。不满足于此的高世美想要扩容发展,然而,资金却是最大问题。
在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隆兴村驻村干部将30万元“农担”资金送到了高世美手上。有了资金,高世美有了“底气”,她随即修建了新圈舍,并围绕环保达标修建了沼气池等设施。
之后,通过驻村工作队多方协助争取,高世美又获得了第二笔金融扶贫贷款,总计5万元均采用政府贴息方式。这笔资金作为肉牛养殖流动资金使用,有效缓解养殖扩容的后顾之忧。
更多利好接踵而至。隆兴村与当地邮政储蓄银行达成共建“信用示范村”协议,按协议约定,该村已脱贫户可在审核通过后,获得相应金融扶贫贷款,用于产业发展。
“目前,肉牛市场价格可观,发展前景也好。”高世美说,如今出栏一批、购入一批的循环养殖模式已初步形成,相信今后肉牛养殖将发展得更加好,腰包也会越来越鼓。
“过去就想发展产业,但苦于没有资金,好在有银行为我们提供了小额扶贫贷款,相信通过我们全家的共同努力,肯定能早日增收致富。”石棉县永和乡大林村4组脱贫户熊德顺,其妻子身患残疾,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全家收入仅靠他一人。得知此情况后,当地农村信用联社为他发放了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解决了发展产业的资金问题。
“有了启动资金,我也可以靠发展产业致富了。”熊德顺利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种植了1亩重楼,目前长势良好。待成熟上市后,收益将非常可观。
银行工作人员将金融“大餐”送到脱贫群众家门口
深耕普惠金融
精准滴灌巩固脱贫成效
8月,大相岭南麓,大渡河碧波粼粼,山河之间,峡谷之上,汉源县永利彝族乡竹坪村(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原万家村合并到竹坪村)漫山遍野的花椒相继成熟,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椒农脸上。
“花椒投产了,争取这个月内把冷藏库和烘干房用上,帮村民存储和加工鲜花椒,保障收益。”花椒树下,建行雅安分行相关负责人和永利彝族乡副乡长任烈,正商量着如何帮助竹坪村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
花椒冷藏库和烘干房的建设情况村民最为关心,因为投用后将解决经济作物雨季晾晒及储存保鲜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发展产业的收入。“6月份已经完工,我们将尽快安排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在本月内就能用上。”任烈介绍。
这样一个好项目是如何落地的?原来,该项目是建行雅安分行主动与汉源县有关部门多次沟通后,投资24.5万元建成的。为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该行驻行特派员多次前往帮扶村开展工作,逐户走访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跟踪督促落实,提出了金融科技与扶贫相结合、提升消费扶贫覆盖度等具体措施。
面对脱贫路上产业发展的困难,建行雅安分行及时联系四川农业大学资深种植、养殖专家到竹坪村开展科技指导和现场培训,为村民发展致富架起了科学的桥梁。
利用金融科技,我市将普惠金融延伸到乡村,从而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我市茶产业大区,名山区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电商平台作用,线上销售包括茶叶、猕猴桃等在类的特色农产品。同时,依托现有金融机构固定网点,选出经营规范、信用优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商户作为服务点,设置金融综合服务站、助农取款点、反假币工作站点,开展取现、转账、金融知识宣传等服务工作。目前,该区乡镇、行政村金融服务覆盖率达100%。
另外,该区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明确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项评定”标准,并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等方面向信用村、信用户倾斜;选派经验丰富的审判员组建金融审判庭,对金融案件进行集约化、专业化审理,实现金融案件快审快结;积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司法程序,对涉嫌金融犯罪人员依法提起诉讼并强制清收所欠贷款。
“我们将继续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扶贫资金需求的信贷保障力度,让‘金融活水’流向扶贫前沿,促使脱贫户融入产业发展并长期受益,防止返贫。”人行雅安中支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云闪付用户38082户,新增涉农金融服务站点37个;全市乡村振兴农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倍数排全省第一,金融综合服务创新示范区内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发放贷款余额排名全省第四。
我市将把普惠金融的触角延伸至乡村各个角落,持续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全市金融机构也将积极按照“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原则,对已脱贫的地区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记者 蒋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