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雅安 成长让伤痛降到最低 五年 我们的经历与改变

来源:
2013-05-13 16:06
浏览:
收藏 打印

  今(12)日,汶川特大地震整整5周年了。

  5年前大地撕裂带给雅安的伤痛尚未愈合,4月20日,雅安再次遭受大地震袭击。

  短短5年时间里,强震两次重创雅安,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厉害,但在灾难中成长起来的雅安人民、“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项目以及不断完善的救援等应对机制,让雅安在泪水与伤痛中,更从容地应对大自然给予的苦难。

  强震面前

  民众应对更从容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时,住在城区某小区7楼的市民李兵(应采访人物要求,此为化名)还在床上逗着自己不到1岁的宝宝。

  “感觉先晃了一下,我马上意识到地震了。”李兵说,“接着感觉左右剧烈晃动,随后听到房子吱吱吱响,感觉没‘5·12’地震时间长,但却强烈得多。”

  虽然感觉晃得有点凶,李兵并没跑,在床上用手护着娃娃,不过,刚摇停,李兵马上就穿起拖鞋,用小棉被把娃娃裹好就往楼下跑,楼下已经站满了很多出来避震的邻居。

  因为有了宝宝,虽然这次比“5·12”汶川特大地震更紧张,但李兵显得更冷静,从容地应对着这次强震。

  “之前了解过避震这方面的信息,知道强震来时不能着急往外跑,楼梯结构复杂,如果出现断裂很危险,正在震动的时候往外跑,脱落的墙体以及屋顶的瓦片也容易伤人。”李兵说,“应该就近选择卫生间等空间比较小或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

  至今,很多市民都还能清晰地记得5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自己的经历,一些市民在慌乱中出现擦伤等,这些本可以避免的伤痛,成为了地震中的一个伤心记忆。而在震后,大地剧烈抖动带来的不安以及对地震等知识的匮乏,夹杂着震后余生的庆幸、后怕、紧张等交织的情绪,让很多市民在震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一种紧张,很多市民宁愿选择在外睡帐篷,也不愿回家。

  5年后,大地更为剧烈的抖动却没让雅安人民更惊慌。

  不仅仅是李兵,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很多雅安人民已能相对从容地应对着比“震感‘5·12’地震更凶”的地震。

  地震发生时,以名山中学老师高玉华为代表的雅安老师们镇定地组织所有学生撤退,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震后不久,在震中芦山、“孤岛”宝兴以及其他县区,在废墟中救出邻居、抢出粮食和腊肉……在救援队伍达到前,很多村民主动展开自救与互助。

  地震当天晚上,很多市民翻出5年前避震的帐篷,找了块空地,和家人一起聊天休息,虽睡在帐篷,但5年前的那种紧张氛围却少了很多,在一些集中安置点,还放起了露天电影。

  ……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有了一定的经验,也非常关注地震方面的信息,同时也经历过几次演练,晓得如何应对。”李兵说,“这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李兵的这些经验应对,代表了雅安很多市民。

  大部分灾后重建公共建筑

  经受住强震考验

  震后的雅安,有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我市很多学校等公共建筑的操场空地上,五颜六色的帐篷为雅安人民撑起了震后的安全感,操场不远处,很多“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建筑,依然安全站立着。

  震后第4天,名山中学实验大楼迎来了该校的高三学生,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这座大楼经受住了此次强震的考验。

  不仅仅是名山中学,震后几日,我市各学校陆续复课,复课的地点几乎都选在了灾后重建的教学楼里,这些经受住考验的建筑也成为此次地震后我市能快速复课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4·20”芦山强烈地震中,“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芦山县人民医院主楼几乎毫发无损,被网友赞为“楼坚强”。

  实际上,震后,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成为了很多雅安人的避难场所,也成为抗震救灾或过渡安置的主战场之一,建筑虽不同,但它们身上都贴着统一的标签——安全。

  安全不是凭空来说。

  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完成的《“4·20”芦山强烈地震房屋应急评估情况的分析报告》出炉。

  这是省住建厅组织省内外近400名专家,对我市六县两区全部城镇公共建筑和部分城镇居民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的安全性应急评估结果,最终,报告分析指出,此次“4·20”芦山强烈地震中,“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公共建筑经受住了地震考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公共建筑96.2%可继续使用或维修加固后使用。

  此次共评估公共建筑2345栋,面积387.2万平方米。从评估结果看,其中一大突出特点,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学校、医院、体育馆和办公楼主体结构良好,其中,重灾区芦山县、宝兴县和天全县重建的公共建筑基本完好或轻微损坏,可使用的占45%,需鉴定维修加固后使用的占51.2%,严重破坏的只占3.8%。

  报告表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公共建筑质量和抗震设防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经受住了7.0级地震的考验。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专家认为,一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标准,加大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二是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抗震构造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采用;三是采用抗震防灾新技术,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重建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比如,芦山县人民医院主楼成为了我国采用隔震技术第一个经受7.0级地震考验的项目。

  救援等应急体系

  更完善

  还没将演练的装备、物资等卸下,第二天,4月20日清晨,雅安市消防支队的官兵踏上了真正的实战之路,前往“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抢险救援。

  世上竟有如此的巧合。

  4月18至19日,四川举行代号“闪电-A”的跨区地震救援演练,演练假设四川某地发生7级以上强震,此次演练主要是为检验承担地震综合应急救援任务的消防部队战斗力。次日,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演练成果直接用于实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芦山为例,快速反应的芦山县消防大队,在地震首日便救出了37名受困群众。

  但如果将时间拉长,却发现这次演练并不是巧合。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雅安消防每年都有类似的演练。

  若将范围扩大至全市,细心的市民会发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应急演练在我市举行。

  细数一二。

  2011年4月,由红十字会和红新月国际联合会支持,四川省红十字会主办的“灾害应急救护生命工程四川灾区行”项目总结会暨应急救援演习在我市举行。

  2012年5月11日,2012年雅安市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在雨城区大兴镇举行,演练模拟的背景为我市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中位于雨城区大兴镇,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桥梁损毁,电力、通讯中断,数名群众被埋,数十名群众受伤,数百名群众需及时疏散转移。

  实际上,救援等演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雅安,在5年的时间里,应对灾难的多种能力在悄悄成长。

  从党委、政府的快速反应到市民冷静的自救自助,从民间志愿者的无序到自觉让出生命通道……5年遭遇两次强震的雅安,在伤痛中不断总结,在一次次演练中,在一次次的知识普及中……雅安不断完善着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救援等抗震救灾机制。

  也正是这些不断完善的救援等体系与机制,在此次强震的抢险救援、抗震救灾中发挥出作用,让雅安的伤痛减到最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