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工业的跨越之路
驱车从雅安城区出发,大约20分钟左右,就可进入芦山境内。芦山县曾为拥有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大半以上的石材工业而倍感骄傲,但随着石材工业的骤然萎缩,靠石材工业一 枝独秀支撑的县财税收入陷入了低谷。2002年以来,芦山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取得了"工业强县" 的实质性成效。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同比增长34.6%,增幅排全市第一位。在短短的几年里,芦山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在该县各个工业片区,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规划合理的厂区,宽敞的厂房……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工业发展思路的新跨越
"芦山工业在历经产业单一的阵痛后,痛定思痛,认识到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没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于是,县委、县政府开始调整工业结构,搭建投资环境,逐渐形 成产业集群,工业开始慢慢复苏。"该县协助分管工业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涛说。
过去,芦山工业以"三头"(石头、水头、木头)为主,特别是石材工业收入占了财政税收的一大半。但自然资源必定有限,随着石材工业的骤然萎缩,靠石材工业支撑的芦山县 域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严峻的形势,"十五"时期,芦山立足实际,确立"充分利用县外资金、资源和市场,加快发展水电工业,改造提升高载能工业,大力发展普通工业" 的思路,以投资为载体,加强项目争取工作;以集中区为依托,搭建工业发展平台;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提升工业发展实效;以企业为主体,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的同时,芦山立足现实,按照"硬件不足软件补"的发展思路,以强化服务为抓手,倾力打造最佳投资软环境。调整充实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完善"一站式" 服务,及时受理企业投诉,提高办事效率;成立外来投资企业家协会,实行企业评议政府窗口部门制度,不断提升"诚信芦山"品牌形象;完善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制度,确保乡 镇、部门随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向外来投资企业法人代表核发外来投资证和收费明白卡,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施激情服务、坦诚服务、友情服务、换位服务、透明服 务、规范服务、跟踪服务和全程服务,积极协调企业用电、融资问题,强化村企和谐共建工作,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2002年到2006年,短短的四年间,先后有100多家各类企业落户芦山,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30家,为了给落户芦山的企业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芦山按照"优化 资源、合理布局、强化配套、做长产业链"的要求,抓园区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医药、机械、食品、轻纺等一般加工工业,集中精力引进并抓好查氏集团纺织印染基地等一批市场前景 好、带动能力强、有一定核心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吸纳了城乡劳动力。
目前,芦山已初步形成了水电、高载能、普通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基本雏形,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使工业经济呈现出了新的景象。
工业规模实现新跨越
规模经济是工业经济靓丽的名片。芦山县分管工业的副县长漆家华对此认识更深,近两年来的高效能招商,使芦山的工业规模逐渐壮大。按照"以线为主、以点为辅、点线结合、 带状分布"的总体规划,该县加紧了以省道210芦山段为主线,以飞仙、芦阳、向阳、苗溪四片区为产业集聚点的工业走廊建设。
同时,依托飞仙关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制造、加工产业;依托芦阳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轻纺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向阳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依托 苗溪产业集聚点,大力发展化工、高载能产业。此外,该县加强对工业集中区整体形象的规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落实企业落户集中区优惠政 策,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整合集中区管委会和招商局职能,为企业及时提供政策、人才、技术、产业等实用信息和 优质服务,积极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经过四年多的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芦山工业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形成水电、高耗能、和普通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2002年到2006年短短四年间,该县工业增 加值实现翻番,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83%。,其中,工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73%,在社会总投资中居于主导地位。
截至去年,芦山的规上企业从2002年的13家发展到33家,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提高。去年9月从福建漳州引进的四川鸿伟木业总投资1个亿,现已投入生产5个月。该企 业负责人杨树楷介绍,企业所生产的无甲醛环保型高档装饰木材,在市场上广收欢迎,现生产运行情况良好。
芦山针对这三大支柱产业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发展规划。普通工业从过去的几乎为零到现在24%的比例,并按照"扩大总量,调整结构,培育支柱"的要求发展;水电工 业抓住雅安打造水电经济强市的机遇,充分调动外来投资者开发水电的积极性,引进了华能等大型国有水电企业,改变了过去以小水电主的局面;高耗能工业从过去的大力发展到现在 的改造提升,芦山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扶优限劣的原则,重点对变压器容量在5000千伏安以下的矿热炉进行技改扩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 场竞争力,推进了高耗能企业向规模型、环保型、效益型方向发展。
工业成经济增长主力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旺。曾一度只埋头发展单一产业的芦山县,在工业起点低,规模企业少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的不断重组和升级,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由 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工业经济也由一枝独秀的格局,拓展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漆家华说,"近几年来,芦山县这个农业县围绕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解放思想,突出重 点,以工业化总揽全县经济工作大局,工业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工业经济成了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去年,芦山县在工业强县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比2005年增长34.6%,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 36.2%提高到41.3%,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3%,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2.5个百分点。今年1至4月,芦山工业实现增加值过亿元,增长33.4%。引 进外资85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25万美元,同比增长78.6%,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706万元,增长29.6%。入库税金1202万元,同比增长 107.8%,占全部税收的64.4%;利润总额731万元,同比增长27.2%。
水电、农产品加工、纺织、医药、化工等多产业的齐头并进,不断为芦山的县域经济带来巨大收益,该县摆脱了单一产业的兴衰左右县财政的窘境,也为普通百姓带来了经济效益 和实惠,逐步实现着"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的目标。
在该县隆盛纺织厂上班的骆红敏高兴地说:"我以前在家务农,5月份刚到在这里成了一名纺织女工。我们上班时间有规律,每个月能拿到600多元的工资,很多朋友都羡慕我 呢。"
紧抓工业发展不放松
工业是芦山的"一号工程",是推动全县经济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更是凝聚人气的"强磁场"。但与其他县区相比,芦山工业化程度不高,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不够丰富, 经济总量还偏小。
"做大做强产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后来居上的必然选择。芦山要发展,要后来居上,只有找准比较优势,引进项目,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做大 做强普通加工业、水电和高耗能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扶持本地企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网络,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力度,加强企业技 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营销和管理,促进现有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漆家华一语道破了"工业强县"的精髓。
根据市政府下达的目标,结合本县实际,芦山今年计划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25%,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3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实现工 业入库税金3850万元,增长25%。
"十一五"期间,芦山将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建好一个走廊,壮大三根支柱,培育三大产业。即建好一个以省道210线飞仙关、芦阳、向阳、苗溪为主体的工业集中区 走廊;发展壮大水电、高载能、普通加工三大工业支柱;培育以天润雪鹅、长毛兔为主的养殖业,以魔芋、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竹子、林木为主的林竹业;抓住工业招商不 放松,引进培育工业增长点,促进工业快速、持续的发展,不断壮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抓好招商引资这个根本,抓强干部队伍这个关键,努力建设政治清明、经济开放、人民 富裕、社会和谐的新芦山。记者彭华张艺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