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性命搭上钱15年他们只为修通1条路
“我们一定可以把这条路修成平坦的水泥路。”雨城区对岩镇陇阳村的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他们坚持了15年的心愿。
陇阳村是对岩镇最偏僻的山村,距城区7.5公里。
“要脱贫致富,改变命运,改变村子面貌,就得修通这条公路。”村民们意识到这一点,并从1992年就开始,集资筹钱,自己动手开始了这漫长的修路之旅。
近日,记者走进陇阳村,倾听陇阳村“15年修1条路”的故事……
全村男女老少其上阵
没有路之前,陇阳村的孩子到镇上上学,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发,下午放学回来,已经是满身的泥土了。村民们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陇阳村虽然偏僻,可是村里种植着很多经济作物,茶叶、猕猴桃、竹子、林木,村民们还自己养奶牛和肉羊。可是从村里运出这些东西需要从别村绕道而行,仅单边路程就要用 2个多小时。
很多年,村子都处于一种里面的粮、物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的状态。虽然早在1958年,村民就用炸药将山崖炸过一次,但是并未形成路。直到1992年,村民们靠自己 一手一锄地慢慢挖,挖了2年,终于挖出了4.25公里的羊肠小径。
由于陇阳村方圆几公里都没有石头,全部是泥土。如果路基不牢固,小路很容易就塌了。村民就从很远的地方开始背石头来修补路面。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6、7岁的小孩 子,都参与到了这场“全民背石”的行动中来。老人和孩子背不了多少,每次一小块一小块地背,而年轻力壮的村民每次都会背上一百多公斤的石料。
趁着村民背石休息的时候,记者和老人陈明章攀谈了起来。陈明章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84岁,但是为了修路,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修路是件好事啊,这是在给儿孙后代造福,以后大家都可以走上平整宽敞的公路了。”老人虽然年岁已高,但是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利索。
现代版“愚公移山”
就在村民们修的这条路上,横跨着一座20多米高的山,为了不让修路的梦成为泡影,大伙儿合计着要将这座山从中间挖开。
说干就干,村民开始每天从修路的人当中抽出100多人来挖山。由于没有挖土机等机械“帮手”,村民们只好就地取材,用自家的锄头、十字锹、簸箕等工具,一点一点地 挖。1个月过去了,挡在村民们面前的山终于被挖开了5米多宽的一条缝。
村民们用自己的手上演了一出平凡却不平淡的“愚公移山”记。
虽然当初的山已经从中间被分成了两半,但村民们告诉记者,每当走到这条山缝之中时,仿佛仍能看到当初挖山时的热闹情景。
陇阳村村主任告诉记者:“当初为了挖开这座山,被抽来这里挖山的人没有时间种田,其余修路的村民就用修路的空隙,齐心合力地帮助移山的村民把田种了。大家都盼望着早日 能把山挖开,从中铺出一条道来。”
为了路他付出年轻生命
1992年10月20日,这是让全村人都不能忘怀的一天。28岁的社员赵克友在这一天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条路上。
有一段路是在山崖边上,一边靠山一边是崖,这是村民们自己用炸药在上山炸出来的。
当日一大早,赵克友就拿着修路的工具来到了现场,大家都紧张地准备着炸崖的事宜,当所有都准备完毕之后,大伙儿撤到了安全的地方躲避。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赵克友也 随之倒在了血泊之中。原来,一块被炸起的飞石砸中赵克友的头部,赵克友当场就被砸死了。
当家中年迈的父母和身怀六甲的妻子看到赵克友的遗体被大伙送回来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早上还活生生的人,不到半天时间就再也见不到了。在村民们筹钱为赵克友办了丧事之 后,一家人强忍着悲痛表示,虽然人没有了,但是修路这事不能停。
赵克友的妻子刘玉蓉哽咽着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对丈夫那天外出时的情景都还记忆犹新。“但是我们一家老小从来没有想过不修这条路了,我们村本来就穷,再不修路就会更穷, 而且路修好了对村里的娃娃和村民都有好处。我现在只希望路能尽快修好,这样死去的丈夫的血就没有白流,也算了他的遗愿。”刘玉蓉说。
刘玉蓉直到现在仍然每天都在路上,和大伙儿一起为这条路努力着。
要把碎石路变水泥路
由于这条路有大概1公里左右途经相邻的坎坡村的耕地,需要征用田地16.3亩,1992年至2003年的11年中,村民们总共负担了征用费17.9万元。2004 年,镇政府考虑到陇阳村长期经济负担过重,出面进行协调,村民向银行贷款11万余元,将这部分的耕地征用。直到今年的1月份,村民们才将贷款全部还清。
村民们筹集来的资金大部分都用于了还账,没有更多的钱来维护这条路。因此,路是好了又坏,坏了再修,反反复复地修了无数次。
陇阳村4组在村里是有名的“秀才组”,目前有20多人在外地有一份较好的固定工作,他们也纷纷拿出钱来资助家乡人修路。
今年3月17日,国道108线改造,有了很多的废弃石料,村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于是村领导找到108线A合同段项目部进行协商,让村民们只出运费,将废弃石 料拉回去铺路。现在,已经有80%的路面铺成了碎石路。“下一步,我们还要把这条路修成水泥路。”村民们信心满满地说。
村民陈明华是陇阳村里最困难的一户,家里什么都没有,全靠政府救济,但是他仍然坚持要把路修通,每次集资他都会从自己仅有的一点钱中拿出一些。“再坚持几年,等路修好 了,我们就可以把自家种的茶叶和猕猴桃运出去卖,大家的日子就好过了。”陈明华的眼里充满憧憬。
记者康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