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熊蕊:我一直在享受新闻工作
熊蕊
4月28日,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融媒总编室负责人熊蕊又一次站在了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她此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是全国72名上台领奖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之一。
2022年10月,熊蕊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后2区30排20号参加盛会。认真履职之余,她采访坐在旁边的党代表巴中市通江县铁佛粮油管理站麻石库点管理员蒲丽蓉,写下通讯《人民大会堂后2区30排22号》,后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任何时候,熊蕊都保持着对新闻的敏感和专注,保持着对新闻的热情。”同在一个办公室坐了8年的同事彭华认为,她是个“天赋型”选手,在找选题写报道这件事上很有灵性。
很多同行反复问过熊蕊一个问题,为什么总能有很多选题并做好?她总是给出同一个答案:因为热爱。
□ 本报记者 高晓军 张雨蝶
4月15日15时28分,熊蕊正在参加新闻策划会。手机“滴滴”响了一下,一条信息通知,她正式被评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将前往北京接受表彰。
“可以做点什么报道,进京Vlog还是‘追星’?”熊蕊在策划会上抛出想法。
一旁的雅安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程普有些诧异但很快会心一笑,“此刻,先进工作者这个词在她身上具象化了。她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对新闻的执着始终如一。”
2009年大学毕业,熊蕊回到雅安,进入雅安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适应期很短,当时的部门主任高富华很看好她:“采写回来的东西,总能超过预期。”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熊蕊是最早进入灾区的记者之一。“会有冲动、有欲望,就是想要去现场,甚至来不及考虑是否会有余震、飞石,因为新闻就在那里。”
她独自赶赴芦山县双石镇,采访受灾群众、受灾情况,写出报道《双石,坚强!双石,自强!》,用细腻的笔触讲述身患乳腺癌的母亲用手扒开废墟,把孩子递出来的故事……
如果说记者奔走在突发事件第一线是本能,那么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战略部署代表着一种新闻素养。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记者要紧跟时代的脉搏。”熊蕊说。
她关注悬崖上的村庄——多次往返那条凿在悬崖上的骡马道,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原书记骆云莲,记录古路村的变迁,窥见中国农村脱贫奔康的历程。
她关注灾后重建——带领采访团队,到“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新村,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出融合创新作品《耍村儿》,描绘一幅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美丽乡村画卷。
熊蕊一直认为,在人生的田野里不断播种,追随一种强烈的冲动,便能打开一方天地。
2023年9月,她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最后一页写下这么一段话:和大熊猫一起住在森林里的人们,从风声中走出来,长出一个模糊的轮廓,虽然,我还看不清这段文字里每个人的长相。
写下这段话时,她正在“努力看清这些人的长相”——她和程普聚焦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建设,准备通过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护林员、土专家、科研工作者等30余人的故事,从而真实展现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进程。
2024年4月,熊蕊、程普共同著作完成的《同一个家园——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口述实录》出版。
努力的人总能得到馈赠。据不完全统计,熊蕊曾获省部级新闻奖60多个,其中四川新闻奖一等奖2个、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2个。凭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优秀表现,熊蕊被评为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不务正业”的总编室负责人
2022年4月,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在全国遴选60家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先行先试探索地市级媒体融合改革之路。2022年底,作为60家试点单位之一,雅安市融媒体中心成立,雅安日报社和雅安广播电视台合二为一。
拥抱媒体融合,已经初步具备新媒体思维的熊蕊,面对视频时代开始新一轮的转型。
第一次拿起手持稳定器录制视频,第一次成为“出镜”记者……从最开始的设备不听使唤,到能自然地对着视频进行拍摄,踩着媒体融合的节拍,她不断探索、不断尝试。
2022年,熊蕊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进京履职期间,她牢记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党代表,也是一名记者。她参与雅安日报和川观新闻联合推出的《党代表新闻眼》系列Vlog栏目报道,完成“文字记者”到“全媒体记者”的蜕变。
在日常聊天中,她得知党代表其美多吉的行李箱里带着一条洁白的哈达,希望能献给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感谢党中央对高原和偏远山区的关心和关爱。为此,熊蕊在《党代表新闻眼》系列Vlog中策划了一期“开箱”,并作为特约主播通过镜头带大家看看党代表们从四川带了什么特别的东西去北京。
《党代表新闻眼》系列Vlog共5期,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总传播量破亿,点赞过百万。
2024年,熊蕊竞聘当选为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融媒总编室负责人,参与雅安市融媒体中心采编业务日常管理工作。
“管理和业务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紧跟业务的变化,就不能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如今,熊蕊承担策划、统筹、协调等工作的同时,依然不忘记者的初心——3月份,她参与策划全新对话类新媒体产品《声音盒子》,并出镜担纲主持人开展采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她开始思考雅安国际传播怎么样融入“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雅安市融媒体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组织,率先在全省市(州)一级挂牌雅安国际传播中心。
去年3月以来,她和团队深挖大熊猫和茶文化两大“IP”,发布228条海外传播作品,主创46条原创短视频产品。
特别是在中法建交60周年、大熊猫科学发现155周年之际,她和团队携手郎朗基金会,制作由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倾情演奏的《熊猫》MV,在海内外平台发布推送。
在新岗位上,熊蕊觉得自己“像是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即便这样,对每个媒体产品依然坚持着专业标准。
这让她和合作的同事都常常感到“痛苦”。
提起熊蕊对自己的“折磨”,新媒体编导徐珑源滔滔不绝:《党代表跑一线》的最后一期,到经开区补拍3次,反复对视频包装提意见,经过近10次修改后才有最终让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英“熊”联盟》系列短视频的文案写法新颖,倒逼着视频的呈现方式也要创新,“在网上现学现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视频制作”……
徐珑源说,熊蕊是个有想法、值得合作的工作伙伴,“如果没能达到预期,那就反复修改打磨,她经常鼓励我们不断去探寻自己的‘极致’。”
坚守初心的追梦者
对于自己的成长和目标,熊蕊也是明确而执着的。
“我热爱新闻工作,这和园丁对园艺的热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小时候,熊蕊喜欢文学,喜欢看书、喜欢写作,期待着长大后能找到一个和写作有关的职业。2003年,在电视中看到记者到非典病房中采访,她肃然起敬,成为一名记者的愿望在她脑海里清晰。
父亲希望熊蕊大学可以学金融专业,但她很坚定,一定要学新闻,“我们辩论了很久,最终我说服了他。”
大学至今,熊蕊与新闻打交道已有二十年。“大学时就是学生干部,活跃分子,在学院里的人缘特别好。现在的沟通协调能力估计是那会儿打下的基础。”丈夫王侃和熊蕊是大学同窗,毕业后一同回到雅安扎根。
事业的顺风顺水,伴随的是“加班”“忙碌”。
多年前,母亲脑溢血住院,恰逢市委召开全会,她必须要完成一篇社论的写作任务。怎么办?她把电脑搬到病床前,照料之余,见缝插针地码字。父母体谅,让她赶紧回去工作,但对于熊蕊而言,她想在工作和亲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她当然也有烦恼,但她好像有一种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王侃眼里,熊蕊是个极少抱怨的人,情绪稳定,极少与人发生争吵,“好像没什么事让她觉得天快塌了,困难可能会让她有挫折感,但很快她就会忘了,或者成为她进步的动力。”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身兼多职的单位骨干,熊蕊常常忙得前脚不着后脚。但她会努力抓住那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加班的周末,和女儿一起亲子阅读,在跑步机上看访谈节目。有段时间,她睡眠不好,凌晨不小心醒来,索性不睡了,万籁俱寂时,写点东西或者静静读一会儿书。
微博是她的一处小小自留地。她在那里,用文字、镜头记录下生活的琐碎,写下即刻的心情。她感叹“汪曾祺是个可爱的老头”,用只言片语写下白猫“板油”和女儿的故事,晒出自己烹饪的“丑丑的坚果恰巴塔”,她也会诗意地说“人、鸟和汉字,都睡着了”。
“从定下从事新闻工作的那一刻,这个梦想就将伴随我的一生。”熊蕊相信,只有经历一定的痛苦才能享有相配的喜悦,“成长过程中,难受过、煎熬过,但结果往往都不错。我其实一直在享受着。”
连线全国先进工作者熊蕊——
守正创新做好新闻工作 挖掘平凡劳动者闪光点
本报讯(记者 高晓军 张雨蝶)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与全国先进工作者、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融媒总编室负责人熊蕊进行了连线。
熊蕊说,她以前采访报道过多位雅安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他们身上不仅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芒,也激励着自己学习劳模、成为劳模。今天,十分荣幸能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她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广大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的褒奖。
熊蕊表示,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有了更深理解,也让她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她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守正创新做好新闻工作,深入基层挖掘平凡劳动者的闪光点,通过报道传播劳动光荣的观念,带动更多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时,将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提高专业素养,在新闻工作中勇于创新,为时代抒怀、为人民抒写、为正义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