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力量”闪耀芦山防汛一线
志愿者在安置点内开展志愿服务
“雷雨天不能在大树、电杆、塔吊下躲雨。”
“遇到转移一定要听政府指挥。”
7月25日,在芦山县宝盛乡中心小学临时安置点,身着表演服的“花鼻子”和“幺妹子”站在台上,一唱一和间,防汛避险科普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
芦山花灯是四川地方灯戏的一种,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四川傩戏的“活化石”,于2006年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芦山特色地方戏曲,芦山花灯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芦山人成长,是当地一张独特的乡土文化名片,也是当地群众非常喜爱的文艺节目形式。
当天,芦山县委宣传部组织芦山花灯文艺志愿服务队,把花灯表演送到宝盛乡中心小学临时安置点,在为避险转移群众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帮助群众掌握防汛避险小知识。
现场,演员们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感谢你们下着雨还来看我们,这几天下雨让我心里一直不踏实,看到你们就安心多了。”安置点内,村民王英芬拉着志愿者的手说。
近期,芦山县连续遭遇强降雨袭击。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芦山县委宣传部、县委社工部等部门第一时间发布《关于积极参与防汛救灾志愿服务倡议书》,号召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就地就近参与防汛工作。倡议书一发出,各方力量迅速响应,有力有序参与防汛救灾工作,“志愿红”成为芦山县防汛救灾一线一支闪耀的力量。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响应号召,芦山县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冲锋在前、战斗在前,各乡镇(街道)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立即展开“敲门行动”,挨家挨户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深入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山洪灾害危险区等查看受灾情况。
在宝盛乡中心小学临时安置点,志愿者带领避险儿童做手工、玩游戏,领着他们打扫卫生,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丰富孩子们暑期生活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参与志愿服务的种子。
芦山县还依托各临时安置点附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群众转移、道路清淤、医疗服务、心理辅导、暑期作业辅导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
接下来,芦山县将继续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力量,组织志愿者在防汛应急、清障清淤、恢复生产等方面贡献力量,为全县安全度汛贡献志愿力量。
戴欣言 本报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