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成为 ‌雅安城市的呼吸

来源:
2025-04-24 09:54
浏览:
收藏 打印

□本报记者 黄伟

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钟声敲响时,社交媒体上的“读书打卡”、书店里的“读书角”、出版社的限时折扣……如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铺展开来。

人们在这一天仿佛集体上演了一场“热爱阅读”的戏码,随后又迅速遁入碎片化的日常洪流中。

这场短暂的狂欢,如同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技术时代的阅读困境:算法如刀,切割着人们的注意力;流量如潮,吞噬着阅读的深度。阅读,则渐渐沦为一种“符号消费”,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人们追逐“年度书单”却鲜少翻开书页,推崇“知识付费”却失去思考耐心,“表演性阅读”割裂了阅读与生命的真实联结。

在雅安,一场静谧而深远的阅读革命,早已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这里没有一日狂欢的喧嚣,只有书页翻动声化作城市的呼吸。

当全民阅读沦为“年度仪式”,雅安选择让阅读回归日常肌理。雅安通过选拔10位“全民阅读推荐官”,构建起覆盖社会各阶层的阅读推广网络。这些推荐官包括作家协会主席、图书馆馆长、机关工作者和“新时代好少年”,他们以多元身份打破阅读的圈层壁垒。作家协会主席分享创作与阅读的共生关系,小学生的童真荐书激发同龄人兴趣,机关干部在政务场景中植入阅读文化。这种“真人图书馆”式的推广模式,使阅读指导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互动,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

与此同时,雅安各级图书馆通过创新策展激活阅读空间。名山区图书馆推出了“童话创作工坊”,鼓励儿童在阅读经典如《三国演义》后,用他们稚嫩的笔触,将这些故事转化为充满勇气的个人叙事;雅安市图书馆‌展出泛黄连环画与珍贵古籍,通过老雅安人的童年记忆唤醒,实现代际阅读共鸣;‌雨城区图书馆精心打造了“茶马古道主题书墙”,巧妙地将地方文史典籍与AR技术相融合,游客只需轻轻一扫,便能聆听那悠扬的茶包号子和古道驼铃的回响……

更值得一提的是,雅安的阅读服务通过“十里文化圈”延伸至城乡末梢。雨城区上里镇将农家书屋升级为“含静斋”文化综合体,配备电子阅读屏与VR典籍体验,年服务超10万人次;天全县“文润新乡阳光营”开设暑期阅读巴士,载着科普绘本驶入高山村落,儿童在山涧溪流边参与“自然主题读书会”;名山区茅河镇“3·28坝坝会”中,美食摊位间穿插图书漂流角,茶农交易间隙可随手取阅《茶叶栽培新技术》……

在雅安,阅读早已突破“书本”的物理形态,转化为贯穿四季的生活仪式。

茶碗边,《茶经》悠然摊开,为茶农午后小憩时带来智慧的甘霖;市集摊位间,技术手册被争相传阅,农耕智慧与科学新知悄然融合;孩童自创的童话手稿,被精心装裱展出,字里行间洋溢着书写的自信与纯真……

这些碎片化的场景,编织成一张细密的文化网络。阅读,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进雅安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全民阅读的真谛,不在于世界读书日的数据狂欢,而在于让翻书声化作炒茶时的背景音,让知识沉淀为生活的本能。当一线城市仍在用“打卡经济”消费阅读时,雅安的读书日也证明着“唯有将书页编织进衣食住行的经纬,文化血脉才能真正流淌”。

在这里,阅读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种呼吸。这呼吸就在雅安茶山云雾间、市集喧闹中,在那些书页轻轻翻动的声音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