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养得多不算多 大家养才算多——养殖户洋崇安的“歪歪理”

来源:
2014-06-03 09:10
浏览:
收藏 打印

  “地震中,部分兔子棚受损,等组上的重建搞完,我扩建一下兔棚,再把养殖业发展大。”5月30日,天全县仁义乡陈家村5组组长洋崇安一边喂着兔子,一边谋划今后的养殖发展。

  1982年开始,洋崇安就开始喂养长毛兔,屈指算来已有30多年。养殖长毛兔多年,洋崇安自己也积累了不少“歪歪理。”

  “歪理一”

  养兔风险小 价格有规律

  “猪鸡鹅鸭兔,兔子排在最后,养殖风险肯定小。”谈起自己发展长毛兔的原因,养殖风险是他选择投资的初衷。最初,洋崇安只养了50多只,到1994年发展成规模,养殖了1700多只,成为当地名符其实的养殖大户。规模大,风险也相应增大。

  2007年,兔毛价格出现大幅下滑,跌到每公斤76元。1700多只兔子剪一次兔毛有400多公斤。面对低迷兔毛价,洋崇安有些束手无策,“那时,时任乡长的罗炳全找到我,帮助我出谋划策,预测兔毛价格短期内会回升。”为了解决发展资金,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洋崇安向银行贷款4万元。

  半年之后,兔毛价格回升,每公斤涨到了130元。当年,洋崇安销售收入10万多元。“银行贷款总共3000多元利息,我一下多卖了10万多元,不仅没有亏损,反而挣了一笔。”

  有了第一次经验,洋崇安开始琢磨兔毛价格变动。洋崇安告诉记者,兔毛价格涨跌有规律,之前间隔3-5年出现一次,现在半年或一年变动一次。掌握了规律,洋崇安基本稳赚不赔。

  “歪理二”

  大家都养才算多

  一只兔子一年可以赚100元。有1700多只兔子的洋崇安每年收益可观。但当上组长后,洋崇安的思想也有了变化。“一个人养得多不算多,大家都养才算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了洋崇安当组长的想法之一。

  为了捆绑发展,洋崇安和其他养殖户一起发动群众成立合作社,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300多户。为了忙合作社的工作,他自己缩小养殖规模。去年地震后,洋崇安又把精力放到抗震救灾、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上,兔子养殖规模降到400余只。

  “他那些都是歪歪理,干不了大事。”虽然认为丈夫满是“歪歪理”,但行动上,妻子任万敏却万分支持,一个人持家、养兔,打理得井井有条。

  记者 周代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