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经济主战场 建言力行显担当 ——记市政协委员陶涵
工作中的陶涵
□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郑雨莎
走进陶涵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堆叠有序的文件资料、摊开的经济运行图表和几份墨迹未干的调研报告初稿。作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副局长,他的案头是全市工业经济的“晴雨表”;而作为经济界别的市政协委员,这些资料更是他履职尽责、连接上下、破解难题的“弹药库”。
双重身份的叠加,在他身上并非简单的角色相加,而是迸发出“1+1>2”的履职效能——让企业的“急难愁盼”更快“向上”传递,让惠企的“阳光雨露”更精准地“向下”渗透。陶涵用专业所长和务实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经济战线政协委员的使命与担当。
扎根一线破难题
当好政策落地的“疏通者”
政协委员履职,根基在调研,关键在实效。对于陶涵而言,企业的车间、项目的工地,就是他最重要的“履职现场”。他的履职故事,往往从“发现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深入推进,提出建议意见,保障企业稳定发展。
2024年以来,随着国家资源回收领域“反向开票”政策的全面推广实施,全市铜铝循环产业发展面临新政策、新要求,部分企业由于对政策不了解,出现企业停产、减产的情况。
“政策理解有偏差,操作流程不熟悉,一些企业担心成本上升、手续繁琐,甚至出现了停产、减产的苗头。”陶涵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动向。他深知,铜铝循环产业是雅安工业的重要支柱,链条一旦受阻,影响的是整个产业生态和众多就业岗位。
坐不住,等不得!他深入多家企业一线,不是在会议室听汇报,而是直接走到熔炼炉旁、生产车间里,与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一线工人面对面交流,掰开揉碎地细致讲解政策初衷和操作要点,仔细倾听他们的困惑和实际诉求。
摸清症结只是第一步。陶涵随即转身“向上”对接,成为企业与税务部门之间的“桥梁”。他积极对接各级税务部门,寻找政策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契合点,打消企业顾虑,让政策有效落地,企业恢复生产,产业快速发展。
这并非个例。在全力推进“石汉特色产业经济圈”建圈强链、助力构建铜铝“回收-加工-再生”全生命周期产业集群等工作中,都能看到陶涵深入园区、企业,收集痛点、谋划路径的身影。
他起草的《关于推动全市铜铝循环产业持续发展的报告》,提出的推动石汉特色产业经济圈磷化工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等,都源于脚下沾满的泥土,源于对企业冷暖的感同身受。他将政协委员的调研职责与经济工作者的实干精神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了“脚下有泥,心中有策,手中有招”。
聚焦中心谋长远
当好区域发展的“智囊团”
作为一名经济领域的政协委员,陶涵的视野从未局限于解决眼前个案。
他始终将履职坐标锚定在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任务,深入思考,前瞻谋划,既“建言”更“力行”,努力为雅安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今年年初的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陶涵作了题为《关于抢抓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快打造千亿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引起广泛关注。这份沉甸甸的建议,是他立足雅安铜、锌、锂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入研究涉藏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后形成的。发言中,他不仅提出了清晰的产业协作方向,更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建议。
但陶涵的履职并未止步于会场发言。他深知,蓝图变为现实,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作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副局长,他积极将政协建言转化为具体工作实践。围绕川藏产业协作中面临的“政策破解、园区承载、要素保障”等核心问题,他带头深入研究,全力推动合作从纸面走向地面。今年1月,雅安-甘孜产业合作迎来标志性进展——甘雅园区成功实现实体化运行,推动我市跨区域协作迈出坚实一步。
与此同时,陶涵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质生产力”。结合赴广东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的见闻与思考,起草了《雅安氢能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提出了围绕“副产氢+电解氢”双向发力模式,加快布局氢能装备产业带动集群发展的相关建议,为全市氢能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针对即将于2025年底到期的水电消纳示范区政策这一关乎雅安工业命脉的重大课题,陶涵未雨绸缪。他全面梳理近年来电费变化情况,深入了解企业和项目具体情况,横向对比周边(市)州的做法,起草了《关于电力价格要素上涨对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的专题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政策争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为全市下一步做好电力价格有序衔接提供了参考。
从微观的企业车间到宏观的区域战略,从破解迫在眉睫的产业难题到谋划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陶涵的履职足迹深深印刻在雅安经济发展的脉络上。他用“双重身份”赋予的独特视角和资源优势,将专业的深度转化为履职的精度,将工作的实践提炼为建言的高度,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
委员寄语:将持续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和关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听民意、体民情,切实发挥好建言献策的作用,为全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