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线上的“川西堡垒” ——雅安市人民医院在“国考”“省考”分别获评A和A+系列报道二
□本报记者 周代庆
在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的楼群矗立如峰。
这座被当地人称为“生命堡垒”的医院,在2023年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考”)中获评A等级,四川省等级医院评审(“省考”)中斩获A+,成为守护川西群众生命健康的核心阵地。
从震后废墟上的生死竞速,到日常急诊室的分秒必争,再到高原云端的医疗突围,这家区域医疗中心用行动诠释:评级不是终点,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托举的起点。
优质医疗服务诠释:
生命的日常守护
在市人民医院,日常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对于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却和往常一样忙碌。正月初三凌晨3时,介入手术室的灯光格外明亮。神经内科值班医生陈钊、周江浩穿着10多公斤重的铅衣,为一位突发脑梗死的患者做手术。
脑梗死,这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特点的疾病,让每一位患者都在与“死神”赛跑,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时间就是大脑。除夕至正月初三这短短四天里,这样的急诊手术就进行了六次。“我们用专业和坚守,在万家团圆的时刻,守护着生命的希望。”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说。
春节期间,神经内科急诊量不降反升。
据统计,除夕至正月初三,科室接诊病人100余人、共收治24名病人,其中危重患者11例。“春节期间,人们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大,加上寒冷天气刺激,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面对数量激增的患者,神经内科的医护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坚守岗位,时刻准备与“死神”较量。
除了神经内科,心内科也在春节期间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正月初三,心内科团队和重症医学科(ICU)为一位72岁的心梗患者章文军(化名)实施手术。16年前,章文军在市人民医院接受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但此后一直未复查。
此次发病,他的三根心脏主要血管中,两根已经堵塞99%,另一根堵塞程度超过90%,生命垂危。手术难度极大,稍有闪失,患者就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心内科主任张海波和副主任陈元国没有放弃,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支持下,经过4个半小时的奋战,成功疏通了堵塞的血管,恢复了患者心脏的正常供血。
术后,章文军被转入ICU进行进一步治疗,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非常感谢!”看见父亲从手术室出来,章文军的儿子不停地向医护人员致谢。对于张海波和陈元国来说,这场手术只是他们繁忙工作中的一部分。手术结束后,他们又立即投入下一台急诊手术中。“作为医生,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患者的生命。”张海波说,无论多累多忙,只要患者需要,他们都会全力以赴。
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大战每天都在市人民医院上演,每一名医务人员都用优质的医疗服务回馈患者和家属的信任,用精湛的医术救治每一个生命。
“零死亡”凸显:
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震碎川西宁静。市人民医院急诊楼内,警报声与脚步声交织成紧张的协奏曲。急诊科主任吴艺抓起急救箱冲向救护车时,手机弹出妻子发来的消息:“家里没事,孩子我带着,放心救人。”
地震发生后,市人民医院派出第一支应急救援医疗队4人加入雅安高原紧急救援快反小分队,奔赴泸定开展医疗救援工作。随后,又派出一支4人应急救援医疗队赴石棉县开展医疗救援。
在石棉县人民医院,88岁的地震病人杨强(化名)因肺挫伤出现心脏骤停,市人民医院应急救援医疗队队员与其他救治人员一起,争分夺秒地为该伤员实施心肺复苏。医务人员跪在抢救床上持续进行心肺复苏40分钟,直到老人的血氧饱和度从40%艰难回升。“他的儿子握着我的手说‘阿爸的手温回来了’,那一刻才感觉自己腿软。”吴艺回忆道。
“9·5”泸定地震发生后,市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展开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市人民医院立即成立医疗救治指挥部,组建转诊联络、急诊分诊、院前急救等小组,开通绿色通道,设置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救治专用病房。同时,涉及地震救治的科室医务人员通宵值守,随时准备接收并救治伤员。
转诊联络小组随时保持与泸定、石棉两地的联络,精准掌握转运伤员的信息,对伤员分诊及医疗资源提前进行安排,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
“9·5”泸定地震,市人民医院共处置地震伤员86例,其中60岁以上患者40人,高龄患者占比49%,危重患者占比28%,在该院完成手术43例。收治的伤员均实现了“全治愈、零死亡、零疫情、零舆情”目标,救治工作获得了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6·1”芦山地震和“9·5”泸定地震中,市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区域医疗龙头作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派出应急救援队伍奔赴灾区。
开展公益救助:
为生命点燃希望之光
近年来,除了日常医疗服务和抗震救灾,市人民医院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公益救助项目,为贫困患者带来希望。
中华慈善总会·首彩爱心基金“天使的心跳”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在病房区,8岁的藏族男孩四郎扎西(化名)奔跑着追逐玩具车,很难想象他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中华慈善总会·首彩爱心基金与市人民医院的联合救助下,四郎扎西接受了完全免费的介入手术。
“以前他蹲久了站不起来,现在能和小伙伴一起踢足球了。”母亲拥忠拉姆(化名)抚摸着孩子胸前的微创疤痕说,“医院治好了孩子的病。”
目前,该项目已资助多名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最小的患者仅1岁零3个月。
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但在许多贫困家庭,孩子的治疗往往被延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重获健康,中华慈善总会·首彩爱心基金于2024年启动了“天使的心跳”项目,并将市人民医院作为该项目的重要合作医院,为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提供全额免费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关爱。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陈元国介绍,医院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完成所有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采用微创方式,创伤小、恢复快,患儿术后两三天即可出院,术后生活质量与正常孩子无异。
“‘天使的心跳’项目不仅为患儿提供了免费手术的机会,也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陈元国说。
日前,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心足、院长张远国、副院长杨晓茂来到病房,看望慰问了3名术后康复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些孩子均来自贫困家庭,病情复杂且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在中华慈善总会·首彩爱心基金的支持下,他们在市人民医院接受医疗救治,手术非常成功。
“孩子从小就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一直没做手术。”一位来自甘孜州的患儿家属激动地说,孩子术后恢复良好,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作为一家公立医院,要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陈心足表示,“天使的心跳”项目与市人民医院的宗旨高度契合,医院将继续与中华慈善总会·首彩爱心基金紧密合作,为更多患儿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未来,医院还将进一步提升先天性心脏病的诊疗水平,完善术后康复体系,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认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川西区域的各族患儿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正如院长张远国在工作日志中写下的:“医疗的终极目标,不是征服疾病,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危难时握住一双温暖的手。”这,或许就是一家医院获评“A+”的真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