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辛茹苦七年抚养侄儿侄女成人——记“四川好人”安锋
当年幼的侄儿侄女失去父爱母爱的时候,他撑起的厚实的臂膀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在侄儿侄女在外地读书为学费发愁时,他尽其所有,筹集学费;他用内心的善良,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他让广博的亲情变成爱的接力。他是安锋,一个普通的村干部,七年如一日,用责任与爱呵护、抚养4个侄儿、侄女,用心培育他们。2016年年末,安锋荣登“四川好人榜”。
“人都说,父爱如山,伯伯,请允许我发自肺腑地叫您一声爸爸。父母离家后,是您用父爱的“港湾”,将我们一一揽入怀中,抚养、呵护。如今皱纹爬上您脸庞。我才发现,我和兄妹们用所有的青春,都难以回报您老的付出。”
这是一封普通的书信。本来是写给伯伯的信,却充满父爱。伯伯怎么就当了爸?这就要说到石棉县蟹螺藏族乡大坪村一个特殊大家庭了。男主人安锋是7个孩子的爸爸。在农村,孩子多不罕见,可是7个孩子中只有3个亲生女,其余4个全是侄儿侄女,就让人有些感动了。
安锋和孩子们
对侄儿侄女视如己出
“快,快,快,到屋里坐。”给记者打招呼的就是安锋。安锋虽然只有41岁,但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刻满皱纹,双手布满老茧。 看到记者的到来,他赶紧停下手里的活,领记者进屋坐下。
初见到安锋时,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朴实乐观,然而打开话匣子后,记者了解到,他其实有过一段坎坷的身世。
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安锋的弟弟、弟媳离异后,各自离家出走,留下的两个孩子,一个11岁,一个9岁。
“不管多难,都要给孩子们一个家。”当年安锋毅然决定:要抚养侄子侄女长大成人。
抚养两个孩子,自然多了经济上和精力上的压力,安锋对待两个孩子,比自己的亲生娃娃都还要上心。他说:“弟弟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这些年,都是我在照顾着他们,总感觉自己又多了一个儿子一个闺女,他们也愿意亲近我。”家里有了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总留给那两个孩子。别人家的孩子穿了新衣服,他也努力让自己的侄子侄女穿戴整洁。让侄子和侄女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健康平安地长大成人,是安锋当年最期盼的事。
抚养孩子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侄儿从小就特别调皮,再加上父母对他的影响,孩子内心特别孤寂,尤其青春期很叛逆,成绩不太如意。”安锋发现这一状况时,便找侄子谈话。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安锋在教育他的时候尽量注意自己的用词用语,害怕对他脆弱的内心造成第二次伤害。
安锋决定对侄子青春期叛逆这件事实行“慢处理”,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慢慢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还鼓励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增强他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和自信心。慢慢的,孩子脾性改了不少,成绩也渐渐好起来。
2012年,安锋表弟一家遭遇变故,留下两个未成年的侄女。
“孩子的父母不在了,我们就要担当起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绝不能让孩子受委屈,绝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安锋这样对妻子说。
家庭本不宽裕,如今又多了两个孩子,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安锋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在庄稼地里干农活。如果赶上采药的季节,他四点多就起来上山采挖药材,然后骑着摩托车送到石棉县城卖给药材商人。“侄女没爹没妈,收养只为了弥补孩子们失去的父爱。”安锋认为,虽然他们在经济上过得紧张,但再苦都值得。
因为户口的原因,表弟的两个孩子在康定读书,安锋负责孩子的教育费和生活费,两个孩子也很懂事,已经学会自己洗衣服、做饭。她们说:“这些年,伯伯照顾我们太辛苦了,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他也能轻松一些。
孩子们最爱吃家里的饭菜,虽然是粗茶淡饭,安锋却总能做出花样。“爸爸最有能耐了,能一边监督侄儿写作业,一边给小侄女洗洗涮涮。”爸爸学会了使用缝纫机,甚至能给孩子们做衣服。陪孩子聊天、做游戏、买玩具……只要父母能做的,安锋一样都不落。
照顾孩子是一种责任
回顾起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安锋显得很平静:“这个家已经这样了,总不能看着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吧,多少年来我都已经习惯了。”
一大家子相依为命,在清贫的岁月里演绎人间真情。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从2009年到今天,安锋默默地和妻子刘林琼一起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责任。“刘林琼是个好人,更是一个好妻子,遇到她是我的福分,也是孩子们的福分,没有她,这么多年我根本坚持不下来。”每次说起妻子,安锋总是充满感恩。
“现在好了,弟弟的两个孩子都外出打工了。表弟的两个孩子成绩也名列前茅。我们家虽清贫,但我不能苦了孩子们。”安锋说。
“伯伯您身体好吗?”接到孩子们电话,是安锋最幸福的时候,“他们知道惦记我,我心里特别满足!”
安锋朴实的语言,诠释了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道理,他为人处事的心态,含义远远不只“长兄为父”那么简单!
每当听到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安锋都会热泪盈眶。他感叹,一转眼孩子们就长大了,自己和妻子都渐渐老去。
当记者向安锋要一张全家合影时,安锋才意识到,这么多年,只想着怎么养孩子,从未想着拍一张全家福。此时,安锋眼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你提醒了我,今年团年,我们一家就照一张合影!”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