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工荒”的三重警示
眼下正是春茶采制的关键时节,镇江、无锡的一些茶场却遭遇了“茶工荒”,我市同样存在。有分析认为,工资低、工作辛苦以及季节性强的工种特征是“茶工荒”的重要原因。
其实,“茶工荒”有着更为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透过这种背景,可以读出“茶工荒”的多重警示意义。
警示之一:对“劳动力富余”不能存在过度幻想。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多的就是人,最不缺的就是农民工。但近年来蔓延全国的“民工荒”以及“民工荒”的衍生品——“茶工 荒”提醒人们,应当及时转变观念,辩证看待我国的“劳动力富余”,改变农民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旧观念,珍视农民工,吸引农民工,留住农民工。
警示之二:“茶工荒”昭示了部分老产业的未来命运,值得劳动密集型企业警戒。工资、肥料、包装材料涨价,成本上升,压缩的必然是企业的利润。这正是苏南一些企业特别是 劳动密集型企业未来面临的道路。
警示之三:推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须防“青黄不接”。面对“茶工荒”,一些茶场老板自忖难以为继,被迫毁了茶场,而之后却又没有更好选项,以致出现一段“经营留白”。 苏南乃至我市,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应防止这种现象。“茶场毁茶”提醒人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防止盲目性,做好转移衔接防止“青黄不接”。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说:“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企业管理者。“茶工荒”看似一件无碍大局的局 部之事,但从中读出来的劳务输出和产业调整的大势,值得人们认真思考,未雨绸缪。欣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