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到责任的坚守——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野外监测队员田未东
10月20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两只人工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华研”和“张梦”顺利放归到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两只熊猫在保护区开始了新的生活。
大熊猫“华研”和“张梦”入住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大熊猫野外监测队的日常监测任务又重了不少,但对于已经有着相当监测经验的队员来说,仅仅是工作量变大了。
28岁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野外监测队队员田未东年龄不大,却已是有着3年野外监测经验的“老”队员。通过他的日常监测故事,让我们一起揭开大熊猫野外监测的面纱。
翻山越岭找寻大熊猫踪迹
10月25日,天气晴朗,早上8点不到,田未东就背起行囊驱车前往凉山州甘洛县。经过1个半小时的车程,田未东来到了甘洛县和栗子坪保护区交界的地方。顾不上休息,一头扎进了茂密的森林之中。
当天,田未东的任务是对已经放归的大熊猫“华娇”进行野外监测。由于野外放归的大熊猫活动半径较大,监测队员往往要选择离它们最近的线路前往。
“今天要对华娇的采食种类、方量数据和粪便等信息进行采集。”田未东说,这些数据的收集对于监测放归大熊猫在野外的生存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判断大熊猫的生理指标等。
在密林中行进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田未东等人终于找到了“华娇”的一处采食场。四周都是采食竹子留下的痕迹,还有大熊猫的粪便。
虽然连续行走身体已经很累,但田未东还是立即开始了记录和收集。采食竹子的种类和数量,采食场的卫星定位数据……一项项数据被田未东记录在工作本上。
“这里有熊猫粪便!”一名工作人员的喊声,吸引了田未东的注意。他赶忙走过去查看,并用专门的塑料封装袋将大熊猫粪便收集起来。田未东说,这些粪便将带回来进行一系列生化处理分析,通过数据判断大熊猫在野外的身体状况。
采集工作完成后,田未东又拿出卫星定位设备,显示屏上出现了大熊猫“华娇”的项圈信号,并且离采食场的距离不远。为了不干扰“华娇”的正常生活,他们并没有前去查看。
田未东说,能收到“华娇”的项圈信号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在野外,由于受到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找到放归大熊猫的踪迹。
近2小时的监测工作结束,田未东等人稍微进行了休整,踏上了回程的道路,离早上出发已过去六七个小时。
让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健康成长
大熊猫憨态可掬,从事与大熊猫相关的工作是令人自豪和兴奋的事。2013年4月15日,刚刚来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田未东也正是这种心态。
然而很快,枯燥而又艰辛的工作冲淡了当初的新鲜感。每天重复的野外作业,平均七八公里的原始森林行进,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的状态,让年轻的田未东有些“麻木”了。
野外监测还很危险,监测队员行进的路线并没有道路,全靠手脚攀爬行进,一次不小心,田未东从斜坡上摔倒,肩膀关节脱臼把他疼得冷汗直流。“保护区里还有黑熊、野猪。”田未东说,一次野外监测中,就听见黑熊在监测队伍附近吼叫,队员们没有枪、没有刀,遭遇了就只能赶紧躲避。
通过监测让每一只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健康成长,融入当地的大熊猫种群,是每一个监测队员的最大愿望。
为了不影响放归后的大熊猫生活,监测队员很少有通过定位系统“追猫”的行为。田未东也只是在2014年野外监测时意外地遇到过放归的大熊猫“张想”,距离5米开外。见到大熊猫后,他们选择了悄悄离开。
2014年11月23日,放归的大熊猫“雪雪”被发现死亡于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洪山区域。当在满是冰雪的竹林中发现“雪雪”的尸体时,田未东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他说,当时所有队员都在自责,要是我们的监测反应再迅速一些,也许它就不会死。经历了“雪雪”死亡事件后,田未东对待自己的这份工作又有了新的感触。
距离大熊猫“华研”和“张梦”放归没过去几天,田未东工作群里,负责监测的队友们已经开始发布两只熊猫的情况。每天田未东都要抽空看一看了解下,目前“张梦”活动在麻麻地和麻麻地沟之间,而“华研”则在大林场方向。希望他们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