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遗韵里的千年回响

来源:
2025-09-21 08:58
浏览:
收藏 打印

□转载自《雅安日报》

□王尧江

芦山古为汉嘉郡治所,三国时蜀汉大将姜维曾在此屯兵守边、封荫食邑。当年他于县城筑城,“姜城”之名便由此流传至今。蜀汉覆亡之际,姜维欲复汉室却功败垂成,终为乱兵所杀。忠勇之士冒死从成都盗得他的胆魄,安葬于芦阳龙尾山金井阁,故此处姜维墓又称“胆墓”。墓冢呈圆形,墓前矗立着清道光十五年芦山知县吴占魁所立墓碑,上书“汉大将军姜侯伯约之墓”。全国虽多有姜维墓,唯此“胆墓”保存最为完好。千百年来,忠魂屹立山巅,浩然正气在龙尾山麓悠悠回荡,于沫水河畔澎湃不息。

历代文人感其忠勇,凡至芦山必往胆墓凭吊。清代诗人李光绪踯躅墓前,念及国家危难、忠魂落魄,不禁感慨万千,连赋三首《姜维墓》。其一曰:“英雄无命总堪伤,金井楼空宿草长。栈道几曾虚敌垒,成都不料有降王。孤踪埋恨天俱远,异地招魂土亦香。八阵风云妙何在,石城边月两茫茫。”诗中满是对英雄末路的悲怆。

芦山人对姜维的崇敬早已神化,其社会影响力甚至盖过他的祖籍甘肃天水。围绕他的祭祀与传说,衍生出神奇的“三国文化”。旧时芦山内“八景”,竟有三景与此相关:姜城夜月、白虎悬崖、八月彩楼会。

北宋时,乡人于城南建平襄楼纪念姜维,后毁于战火。明正统十年重建,又以平襄楼为中心营造“汉姜侯祠”。清末,此楼因作为纪念姜维的庆坛活动表演场所,遂得“姜庆楼”之名(今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环境清幽,古木森森,辟邪、天禄二石兽雄健威武,怒目相对,仿佛在护佑英烈忠魂。石兽中间有一半月形石碑,常年幽光闪烁,远观如半掩旭月,民间传为姜侯“精魂显灵”,称此奇观为“姜城夜月”。清康熙年间芦山贡生竹郎裔曾赋诗:“冰轮万里逼人凉,银汉无声桂子香。分外姜城更皎洁,忠臣靖节共流光。”月之清辉与忠魂之光相映成趣。

明正德十五年,天全土司侵扰芦山。知县屠峦率兵民抵抗,战况惨烈。是夜月色清朗,敌兵竟于月下目睹两巨兽舔食斧钺、撕咬弓弦,吓得胆战心惊,不敢作声。次日交战,敌军果然人困马乏、弦断戟折,大败而退。百姓皆谓“姜侯显灵”。然终因敌众我寡,芦山失守,屠峦父子壮烈殉国。八月中秋前二日乃屠知县生辰,姜城百姓遂在纪念姜维之时,一并祭怀屠氏父子,为“姜城夜月”增添了悲壮的新篇。

“白虎悬崖”即今县城北数里的“白虎荫”,本是灵鹫山东侧一形似猛虎的天然巨崖。因世人敬慕姜维,便传说为其妹夫白虎将军追杀敌人时遭奸人暗算,死后英魂所化。此“虎”姿态四季不同、晨晚各异:或云雾中潜伏,作捕猎之势;或山崖间腾跃,显矫健之姿;或披一身霞光,归隐山林,景象壮观,引人遐思。白虎悬崖不仅有神奇传说,更得诸多文人吟咏。清康熙元年贡生王心广留下“千仞石岩跨远村,遥瞻一虎向天门”的诗句;康熙三十八年举人胡联云触景生情,“今不肯归林云,俯瞰边城镇百蛮。”乾隆年间举人竹全仁亦作《白虎悬岩》:“前导旌旗殊显耀,毕全首尾现威容。”文人崇怀英雄,便将理想寄托于这山崖,赋予它无数神话传说,毫不吝惜赞美之词。

盛行于芦山民间的“八月彩楼会”,是全国唯一以祭祀姜维为主题的大民俗活动。西魏时,姜维被封为开明王,百姓建四十八座彩楼彰显其功德。相传姜维死于农历八月中秋,于是“八月彩楼会”便成了纪念他的传统。北宋大观三年芦山籍进士杨巽曾赋《彩楼诗》:“边黎重节义,高耸竖珊瑚。彩色凌霄汉,鼓声震寰区。无尘新夏鼎,有脚旧麟图。恍若天梯近,扶观塞道途。”诗中“鼓声震寰区”“扶观塞道途”,生动描绘出当年彩楼会的盛大景象。

彩楼会以祭祀活动拉开帷幕,由地方官主持,在姜侯祠内设香案、供祭品、诵祭文,颂扬姜维功业,表达崇敬缅怀之情。祭文原本并无固定范本,多靠口口相传或主祭者即兴发挥。明嘉靖二十九年,芦山县令周棐作《祭汉丞相平襄侯姜公文》,文中客观评述姜维:“西川瓦解,后主舆陈,手诏谕降,非战之罪。”“精忠贯日,正气奔雷,成败英雄,是非一线,不死真心,百世犹见。”  对其忠义推崇备至。此祭文遂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吟诗赏月活动为彩楼会注入了文人雅趣。文人雅士于姜侯祠内寻一清静处,抚琴赏月、品茗吟诗,追慕先贤,抒怀寄情,在喧嚣热闹中添了几分优雅斯文。

庆坛表演将活动推向佳境。芦山庆坛有“戏剧活化石”之称,是庆坛法事与戏剧结合的傩戏。人们在平襄楼前身着古装、陈列道具,表演“点兵”“点将”等剧目,歌颂姜维文治武功。为活跃气氛,其间还穿插芦山花灯表演,可谓“一折坛,一折灯”。随着时代变迁,庆坛活动已从祭祀酬神仪式,逐渐演变为傩戏、芦山花灯等民间艺术竞演的盛会。

而彩楼技艺展演则让活动达到高潮。百姓用竹木搭建楼阁,蒙上宣纸或薄纱,施以彩绘,内置灯盏,做成四十八座形状各异的彩楼。小的可单人擎举,大的需众人扛抬,穿街走巷游行展演。队伍后锣鼓喧天,百姓跩起花灯助兴,场面热闹非凡。胡联云《八月彩楼》诗曰:“西山取竹结岑楼,众手舁来过巷游。乍看金茎绚五彩,转疑宝塔掣三州。隆平气象民情绘,锦绣乾坤月色浮。四十八抬竞胜罢,满城歌舞乐中秋。”诗中所绘,正是彩楼技艺展演的热闹场景。

芦山,因姜维而得“传奇古姜城”之美誉,“千年姜城”亦当之无愧成为雅安新八景之一。岁月流转,忠魂与明月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