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沉香 继续芬芳 ——雨城区开发利用川剧振兴上里古镇旅游业追踪(下)

来源:
2005-06-26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大概从1920年起,不断有从成都、新津、大邑、邛崃等地找来的娃娃进入戏班,戏班就设在韩家祠堂。韩绍文用了不少银两专程赴成都买来几大箱戏装、行头,亲自出任“教 头”训练这些娃娃。按照韩绍文从外地带回来的剧本,不到两年时间,他们就排出了《孝女坊》、《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
  “娃娃戏班”第一次演出,在寻访的老人中只有杨仁帮依稀记得。他说自己当时只有五六岁对演出剧目内容已经全无记忆,惟一留在记忆中的就是古镇的轰动、黑压压的人群和 第一次看到的五颜六色的戏装。随后,“娃娃戏班”又到雅安(今雅安市区)、富林(今汉源县城)和天全、芦山、宝兴等地演出,名声越来越响。
  对于“娃娃戏班”的兴衰,老人们回忆说,五家口戏台子曾经遭过两次火灾,一次是解放前被过路“棒客”报复放火,一次是建国初期两个娃娃玩火。两次火灾,两次维修,戏台 子也失去了旧模样。至于“娃娃戏班”准确的解散时间,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娃娃们成名一个“飞”走一个,人员也在不断流动。1935年红军到达上里之前,作为地方富豪的韩 绍文曾带着戏班到新津、大邑、邛崃一带演出。随后戏班分家,直至韩绍文病故的几年前解散。
  “娃娃戏班”为雅安川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成就了彭海清等川剧表演艺术家,成就了很多在全省深有影响的川剧名段,彭海清的《打红台》甚至唱出四川,唱到北京乃至 全国很多省市。了解历史,古为今用,是古镇旅游开发的捷径。古镇本来就历史积淀丰厚,如果把诸如“娃娃戏班”之类历史文化深挖打造,古镇不光更有说服力,也更有看点和亮 点。
  古镇之古,重在古建筑,重在古文化,但光有古建筑,没有古文化,古镇就没有灵魂。古镇文化可以从民风民俗方面挖掘,可以从历史传说中挖掘,但“娃娃戏班”作为雅安川剧 的摇篮,作为半个多世纪前雅安的品牌,应该视为雅安独特的文化积淀和旅游文化资源。今年4月,我市举办雅安旅游开发专家座谈会,就有专家提出恢复“娃娃戏班”,让它成为古 镇旅游的一个出彩项目,此建议很快受到相关部门重视。
  我们欣喜地看到,雨城区正在为此努力,为古镇文化浓墨重彩,他们将启开沉封千百年的琼浆玉液,使其芬香陶醉所有的游客,陶醉所有步入古镇的人们。冯桦记者张国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