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树好乘凉雨城区一村民依托家乡水禽产业走上创建品牌之路
"中国·雅安雨城首届天府水禽节"成功举办后,雨城区合江镇村民魏海彬更忙了,外地客商接踵而至,魏海彬迎来了一个生意高峰。
昨(26)日,记者来到魏海彬位于草坝镇的经营店,他正在为接到的定单忙碌着。
"我是一个农民,现在正在努力做一个新型的农民商人,创自己的品牌。"魏海彬说,拥有自己的品牌并不难,但要维护品牌的声誉并不容易。
从农民到商人
时间倒退到1997年。
"估计今年的纯利润能达到6万元。"魏海彬和妻子很兴奋,这是1995年魏海彬做羽绒服生意以来,收入最多的一年。这一年,魏海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商人, 此前,他对自己的定位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加工羽绒服的小业主。
"加工羽绒服很来钱,我们一起做。"1995年,姐夫看中了魏海彬的勤奋和机灵,邀约他一起做生意。
没有积蓄的魏海彬东拼西凑了两万元,跟着姐夫去了西昌。魏海彬让妻子学习服装设计和羽绒服制作,自己有空时就大量翻阅经营类的书籍。
"我们请了五六个工人,生意很好,一般客人等20天后才能拿到货。"1996年,魏海彬和姐夫从西昌辗转到达州,在那里他们尝到了收获的滋味。由于生意太好,魏海彬和 妻子每天轮流加夜班,店里常常通宵不熄灯。
"有点小积蓄了,心里就有了想法。但生意场上的风险谁也无法预料。"魏海彬说,1999年,他来到江苏靖江创业,信心十足的他没想到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这里咋没有一家定做羽绒服的店面?纳闷的魏海彬从当地居民口中了解到,就在自己到靖江之前不久,七八家定做羽绒服的商店在收了顾客定金之后,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此事 发生后,这个城市的居民不再相信定做羽绒服的商店,也没有人敢冒险在这里开店。
"这事又不是我做的,我为什么不能开?"魏海彬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最繁华的街道上租下一个铺面。
用诚信做资本!刚开始,十分被动的魏海彬只象征性收取顾客极少的定金,衣服更是做得一丝不苟,在约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向顾客交货。一年后,魏海彬不但没有亏本,那一年的 收入是他往年做生意以来的总和。
从加工到创品牌
2003年,魏海彬将店面搬到江苏无锡市,并迅速扩大到3家铺面。紧接着,国内几家知名羽绒服品牌迅速占领了当地很大的市场份额,魏海彬的羽绒服加工店受到一定冲击。
冲击让魏海彬的业务量锐减,同时也让魏海彬意识到,有品牌,才能让产品的价值得到延伸。虽然魏海彬的羽绒服质量在当地有了一些名气,但在市场竞争中,在大品牌面前,还 是显得十分被动。要把生意做大,就得先做品牌!2003年4月,魏海彬拥有了自己品牌,并注册了商标。
"为自己的产品起个名字并不难,但要让这个名字在市场上深入人心,需要付出很多。"魏海彬说,"个别顾客特别挑剔,有时别的顾客都看不过去,说这是吹毛求疵。但我不这 样认为,我觉得是我在细节方面做得不好,让顾客不满意。我看了很多品牌服装,这些服装除了选料、做工等,还有很多细节考虑得很周到,这都是我需要学习和改进的。"魏海彬因 此赢得了信誉。
当地一个很有名的家具商城要为员工制作工作服,老板第一个想到魏海彬。魏海彬应邀为员工量尺寸时,负责接待的人听到魏海彬的服装品牌时,更加热情。让魏海彬最自豪的 是,一次出门,别人听到魏海彬就是某品牌的创始人时,主动为他开车门。魏海彬认为,尊重是品牌带给他的荣誉。
多年的打拼生涯中,魏海彬很清醒,当小作坊业主,自己已经很成功了;但要做企业,做品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这条路上,自己只是一个正在尝试和努力的初入门者。为推 广品牌,完全不懂电脑的魏海彬硬是泡在电脑中,学会了操作使用电脑,他为自己的企业建了一个网站,这个网站成了他一个重要的经营渠道。记者在浏览这个网站时发现,除了宣传 自己的品牌之外,还有不少关于雅安,关于草坝的介绍。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做家乡的宣传也是为我自己做宣传。草坝是水禽之乡,是我的产品原料基地,是企业的一棵大树,只有依托家乡的大产业、大品牌,我才能在树下做 好自己的小文章。"魏海彬向记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举办"中国·雅安雨城首届天府水禽节",魏海彬显得非常积极,他说,家乡的产业是自己最有力的靠山。
记者周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