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产业做“加法” 加出助农增收新动能——天全县城厢镇发展产业纪实

来源:
2018-09-12 11:04
浏览:
收藏 打印

马溪村五组村民高加云管护茶苗

即将建设的马溪村油茶基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天全县城厢镇党委、政府把党建示范引领作用与产业发展工作相融合,扎实推进周边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种群众参与度、认可度、信任度、支持度高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城建旺镇、商业富镇、产业强镇”的发展思路,探索“党建+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以马溪村产业振兴为例,该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机遇,坚持以实现群众利益为宗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积极调动马溪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群众参与度达90%以上的“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经营模式。

“党建+产业” 引领全村发展

2017年村“两委”换届后,新一届马溪村“两委”承诺一定要彻底改变马溪村的面貌。“未来的马溪村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只有依托两马桐环线的交通优势,围绕产业做‘加法’,才能让‘马溪理念’落地落实。”在村民会议上,马溪村党支部书记刘庆国告诉大家。

去年以来,在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基础上,马溪村村“两委”迅速提出“党建+产业+股金”发展模式,用党建助推产业发展。

“最初群众意见较多,个别群众怕冒风险,后来,村“两委”组织部分群众到名山区蒙顶山、天全县乐英乡爱国村考察后,大家转变了思想观念,都愿意将手里的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交给合作社来经营。”刘庆国说,这样,农户不仅有一份土地股份收入,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挣钱。

在经过20余次的村民会议后,村“两委”最终将群众意见聚集在一起,确立了“党建+”工作模式,把基层党建融入到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天全县马溪村溪之源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刘庆国介绍,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按照土地面积大小进行利益分配,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也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俗话说,思路一新天地宽。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将为创新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就这样,马溪村“党建+产业”犹如江水涌动的春潮传遍村村户户。

“庆国,我想加入合作社,我愿意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你看我家的土地流转手续怎么办?”7月20日,马溪村11组村民刘跃第一个自愿将自己家中的29亩承包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并与合作社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书。

刘跃说:“特别是看到村上、组上的党员、干部个个都以交纳股金或把自家承包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时,我们才打消了曾经担惊受怕的念头,纷纷在协议书上签名按印,愿意与合作社一起干。

目前,马溪村已有232户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全村19名党员、15名村组干部全部带头以土地入股,入股率达100%。

“修路+基地”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马溪村距离天全县城2公里,通往县城的主干道已经打通,但组与组之间的产业路仍然制约着该村产业发展。刘庆国说,村子里很多村民常年在外打工,部分土地长期荒废、土地利用率较低,大多数农户有土地,无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个人或者大户发展意愿和动力不足,村民希望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的愿望十分迫切。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理念对马溪村来说没有过时。马溪村要发展,修路是第一位的。经过深入调研,村“两委”把修路摆在全村工作的第一位,以打通连接农户和基地“产业路”为基础,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同时,马溪村也确立了发展茶业为主导产业。

去年以来,马溪村开始筹备成立合作社、修生产便道、整理茶山。截至目前,全村80余农户每户以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标准筹集资金10万余元,通过村组干部协调推进,以“零补偿”形式,挖通了连接马溪村5组、7组、9组、11组四个村民小组的产业基地毛路9.8公里,并种植茶苗135亩。

9月7日,记者随刘庆国的脚步,走在两马桐环线这条打通了通往县城和通向毗邻乡村的大道上,刘庆国说,他常把这条公路比作马溪村经济发展的“高速路”。“这条路已经修好了五年,它承载着当地农村群众的期盼,让老百姓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找到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方向——围绕产业做‘加法’,加出助农增收新动能。”刘庆国说。

马溪村还将规划建设一条6米宽的道路。合作社第一年可种植油茶800至1000亩,三年后油茶种植覆盖全村。

“只种茶叶肯定不够,还要推动农旅结合。”今年5月28日,天全县委副书记、县长郑胡勇在马溪村调研乡村振兴发展时提出,希望马溪村要修好路、种好苗、建好基地,做好农旅融合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拿下油茶这个项目。在以油茶产业为发展核心的基础上,配套发展林下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配套建设农家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观光旅游产业,增加产业发展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马溪村游玩。

面对未来,村“两委”表示,将找准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建立土地流转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市、县相关部门支持,成片发展油茶产业。通过3年的努力,把马溪村打造成全县乃至整个雅安市最大的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使马溪村建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农村。

“一干+多支”协同全镇发展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干”就是“班长”,对于城厢镇来说,谁可以当“班长”,谁最适合当“班长”?城厢镇镇长孙坚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当好城厢镇的“班长”不容易,最起码要能起带头作用、说得起硬话、有硬本事、有冲劲和干劲。

马溪村资源优势良好、产业基础雄厚,能不能当好城厢镇的“班长”,还要看其发展。其他村又能不能当“班长”,也需要继续努力。

“一直以来,城厢镇的干部都有一种精诚合作、团结拼搏的好传统。”城厢镇党委书记高月刚在镇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号召全镇干部群众携手并进、再创辉煌,其目的就是要发扬城厢不朽的精诚合作、团结拼搏的精神。

9月7日,在两岔村村主任彭克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城厢镇两岔村11组组长高月琼的家里。“组长在老百姓眼里大小是干部,既然是干部,就要像干部的样子,至少要能在群众中起引领带头作用,在产业发展上能当好‘领头雁’。”高月琼话中有话。她家去年10月开始种茶,起初经验不足,她就向村里有经验的人请教,请他们到地里给自己支招。

“你们看,那片就是我家种的茶苗。”顺着高月琼手指方向看过去,一片绿油油的茶苗地。看着这大片绿油油的茶苗,高月琼非常自信地说:“我们两岔村11组有20户农户种茶,多的有十几亩,少的也有两三亩,这一片片茶叶就是农民的‘绿色银行’,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路子。”

高月琼的目的就是带领群众一起致富,下一步,她还要继续带动村民种植茶业,计划发展到300亩。

为发展特色产业,城厢镇还以“城厢-老场-多功”农旅融合发展产业环线建设为纽带,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点线面相结合,推动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在全镇发展茶叶500亩、笋用竹200亩、特色苗木2000亩、流转土地1000亩,推动梅子、马溪、两岔、白石、十里“协同发展”,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股金+基地”的经营模式,坚定不移推动绿美乡村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边远山区产业发展新模式。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城厢镇全镇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6812元,夯实了建设绿色发展示范镇的坚实基础。

李琼会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郑雨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