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灾后重建乡村小学注入新活力 雨城区北郊镇金凤村小学重建见闻

来源:
2014-05-10 09:03
浏览:
收藏 打印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大家一起朗读,预备,起。”7日,雨城区北郊镇金凤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内,四年级的学生们正在上语文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的读书声响彻山村。“4·20”芦山强烈地震过后,金凤村小学24名学生的临时教室设在这个村委会和村小共用的综合楼里。一旁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加固模板,这里正在建设的是孩子们今秋入学就要搬进的新校舍。

  灾后重建 改善条件共创新希望

  在金凤村村委会办公楼的旁边,原址重建的金凤村小学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对搬来的钢筋进行清点堆放,几名工人在对模板进行加固。

  施工方负责人杨祖建介绍,目前校舍建设正有序进行,由于前期准备及施工要求的诸多问题,工程进度有所放缓,现在将继续加紧建设,克服一切困难,让金凤村小学的师生在今秋入学搬进400平方米的新校舍。

  “4·20”芦山强烈地震造成金凤村小学校舍受损严重,教学楼墙体出现多处贯穿性裂缝,已经不能继续使用。目前建设的新校舍由安徽省淮南市教育局捐款修建,新建校舍包括三个教学用房和三个功能房、两个办公室以及操场等基础设施。

  “新的校舍建好后,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将大大改善。”教师廖菱到金凤村小学不到两年,她说,地震过后,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也为了更集中地确保学生安全,学校震后第二天就在搭建的简易棚里复课了。

  “简易棚四面漏风,夏季酷暑,冬季严寒,教学环境十分艰苦。”廖菱说,虽然条件艰苦,但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目光和童稚的笑脸,特别是看到他们的学习又有了进步,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教室里,老式木课桌的漆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颜色,学生们坐在桌前的长凳上正在看书,“只有读书才能去看外面的世界。”在被问到为什么要读书时,孩子们这样答道。

  而这种渴望,源自金凤村小学师生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乡村小学 努力撑起学生读书梦

  “金凤村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退休的余卓能是金凤村小学的前任校长,他说,上个世纪60年代,金凤村开办了自己的乡村小学,用教育让一代又一代人走出山村,学校发展顶峰时期有在校生将近160人,是村里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出于交通、安全方面的考虑,1986年,学校搬到了现在的金凤村2组,建起了6间教室。但有限的教学资源,艰苦的教学环境还是让学生人数不断减少,教师队伍也变化不定。

  “现在我们全校有32名学生,3名教师。”余卓能介绍,从1974年他到学校任教以来,有许多优秀的学生毕业,村里的孩子们把学校看成是神圣的地方,把学习当作是过上好生活的出路,比起城里的孩子,他们更有一种坚韧。

  “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孩子们也很争气。”教师周用福到学校已经快6年了,在金凤村小学,一名教师负责教授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尽管条件有限,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老师们都一一开设。新招收的学生,就从低年级开始教学,一直教到他们毕业。英语课则由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到学校上课。

  在学生们上课的教室角落里,堆满了还没有拆封的崭新图书,老师们说,那是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捐赠到学校来的,因为没有书柜,书籍一直堆放着供学生们取阅,孩子们也很懂事,每次看完又小心翼翼地放回去,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书籍。

  “每天我都要看看新校舍建设的变化,平整地基,开挖基础、支模板……”余卓能眼里充满期待,以后学生们就能在崭新的教室里学习,把老旧得没有抽屉板的课桌更换了,再把爱心人士捐赠的书籍整理好,学校就更有模样了。他希望将来校舍建好以后能多来些老师,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实习记者 杨俊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