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天芦:我想为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
7日上午,芦山县思延乡板房搭建的教室里,初三三班正在上英语课。第一排靠右座位上,一个黑瘦的男孩正在专心地听课,不时在书上留下两行笔记。他叫邓天芦,今年15岁,是去年全市的“孝亲敬老”模范。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后,他又参加了当地组织的少年突击队,成为一名志愿者。
孝顺儿子 将唯一的床留给妈妈
7日中午,邓天芦匆匆走出教室,往家里赶。在邓天芦的新家,杵着双拐的母亲杨晓梅在家门口张望着。
杨晓梅因身患小儿麻痹症,导致骨关节变形、肌肉萎缩,日常起居基本依靠儿子邓天芦照料。
“妈,今天中午吃面哦!”回到家的邓天芦一分钟都没有耽搁,挽起袖子就准备烧水为母亲泡面。
邓天芦的新家是砖木混合砌成的一层小楼,推门进屋,一张用长凳和木板拼成的简易床成了屋里的主要家具。
杨晓梅说,地震将老屋震垮,床也一并被埋了。懂事的邓天芦将唯一的简易木板床让给母亲住,自己只能睡在地上。
“只要妈妈没事,睡地铺对我来说不算什么。”邓天芦说,如果有条件,还想为妈妈换一张结实牢固的床。
少年志愿者 脏活累活抢着干
时间回到4月20日。地震时,邓天芦在学校准备补课,地震发生后,他一直担心家里妈妈的安危。
也许是命运眷顾,地震时,杨晓梅正站在自家的院坝里,所幸没有被倒塌的房屋砸伤。
母亲平安,家里由外出打工回家的父亲照料,邓天芦回到学校,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搭建临时帐篷、打扫卫生、搬运物资……这一忙,直到半夜1点他才回家。
4月21日一早,邓天芦又去学校帮忙。“我们成立了一支少年突击队,要不要加入?”在同学的邀请下,邓天芦成为了少年突击队的一员,到处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我没有太大的能力,只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接下来的几天里,邓天芦的脚印遍布芦山县城、思延乡、龙门乡,扫大街、倒垃圾、搬运物资……脏活累活邓天芦都是抢着干,常常一天下来,肩膀累得抬不起来。
地震后,有不少好心人听说了邓天芦的事迹,表示等邓天芦考上高中后,将资助他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直到大学毕业。“如果可以,我以后想成为一名医生,让母亲恢复健康。”懂事的邓天芦告诉记者。
记者 卫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