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民兵》尘封50余载重见世人 呼和浩特惊现雅安老报纸
近日,来自市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下称市文新广局)的消息称,一份被历史湮没了半个多世纪,刊名为《西康民兵》的报纸引起了该局的关注。目前,市文新广局正积极争取报纸重回雅安。
爆料:
绝版省的绝版报
“一封外地人的邮件让我们结识了《西康民兵》……”市文新广局文学艺术科科长樊晓融向记者讲述了这份尘封50余载的报纸是如何重新走进雅安人视野的。
据樊晓融介绍,1月中旬,一位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自称“戈冰”(后证实姓郭)的人来信称,他收藏有建国初期在雅安创刊的《西康民兵》报,并表示愿意为雅安市政府和专家、学者、收藏爱好人士的研究提供支持。
来信称,在原西康省撤销前一年,即1954年,《西康民兵》便在雅安停刊了。此后,这份在特殊时期昙花一现的报纸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在雅安这片热土上奇迹般地消失殆尽。郭先生称,这份报纸堪称“绝版省的绝版报”。
郭先生随信发来的《西康民兵》报创刊号照片经历史洗礼后微微泛黄,边缘已见磨损,但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在创刊号上,能清晰看到该报由西康军区政治部出版,出版时间为1953年2月11日。时任西康省委书记的廖志高为报纸题词:“为培养人民武装中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精神而努力!”
在这张报纸头版,创刊号刊登了以“中共西康省委、西康军区党委关于出版《西康民兵》的决定”为题的发刊词,里面明确阐明了创刊目的为“加强人民武装各方面建设,加强政治思想领导,加强民兵工作指导”,并指明该报每周发行一期,每期四开。
与发刊词同版的内容还包括了雅安对岩乡(现对岩镇)民兵开展冬训学习、普通百姓积极加入民兵组织等其他文字新闻及一张以“芦山民兵在学习步枪射击”为题的图片新闻。
调查:
缘何沉寂50余载
沉寂50余载,《西康民兵》重新走近雅安,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连串的问号:为何在我市民间能记起这份报纸的人寥寥无几?为何搜遍官方的各史料收藏处却不见该报的踪迹?作为当时西康省的军区机关报,《西康民兵》又怎么惊现远在千里之外的呼和浩特?
据市文新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收到郭先生的来信后,该局相关负责人随即联系了雅安陆军预备役步兵团、雅安市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同时也咨询了我市部分收藏者、研究者和学者。
然而,在这些相关单位不仅找不到收藏的《西康民兵》,而且相关人士均表示当初确实出版过此报,但他们中没有一人看见过此报。记者在对我市60岁以上的老人的随机采访中,也鲜有人记得此报。
带着疑问,记者连线了远在呼和浩特的郭先生。郭先生称,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拿到《西康民兵》的,只依稀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某天,在家整理废书废报时偶然发现了这份报纸。
曾参过军的郭先生因“军人情结”对该报产生了好奇,在此后的半年,他在废书收购站等地方连找带买,搜集了同时期出版的各省民兵报。
对于《西康民兵》在雅安的“绝迹”,郭先生推测原因有二:第一,建国初期的中国仍处于半战争状态,西南地区的剿匪运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在这种状态下,档案保存意识不强,档案管理技术也欠佳;第二,《西康民兵》的性质、对象和发刊时间也是该报“绝迹”的一大因素。“这是军区机关报,发刊词中明确对象为区、乡民兵,因此接触该报的读者群相对受限。”
郭先生说,“另外,在我整理过程中发现,该报并未按发刊词中所提一周出版一期严格执行,有时两周才出版一期,每个乡还只发一份,发行量小,存档意识弱,随着报纸停刊,它也就在民间迅速遗失了。”
市文新广局相关负责人也持郭先生同样的观点。
至于原西康省的军区机关报为何会出现在呼和浩特,郭先生表示,他也正在进一步仔细阅读该报,希望能从中找到线索。据他初步推测,该报有可能经由现在的青海省辗转进入呼和浩特,也有可能由于省军区互相传阅而流入呼和浩特。
行动:
积极争取报纸回雅
“如经考证,《西康民兵》真是当年的军区机关报,那它的珍贵将是无可计量的。”樊晓融说,曾经风靡一时的军区机关报停刊后沉寂50余载竟然不为人知,而如今在雅安各史料收藏处也难寻其踪,这至少说明我们错过了历史的一个横截面。而经考证后的《西康民兵》会在一定程度再现那个时期的特殊国情、民情及民兵这一特殊群体,这对史料的填充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当代人及后代人研究了解“老雅安”甚至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
“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才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更好地迎接明天。”樊晓融说,如果郭先生的介绍属实,那么那段历史将再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康民兵》将成为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樊晓融表示,他们将继续展开工作,进一步与信息提供者接洽,判断信息真伪,如果情况属实,考证无误,将积极争取这套《西康民兵》回雅,促进地方史料的填充完善。实习记者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