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诠释雅安生态文明的力量之源(一)
编者按
优越的生态是雅安的独特魅力和发展之源。撤地设市以来,雅安始终牢牢抓住生态这一核心优势,相继提出“打造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发展十大生态产业”,“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高速路”,“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直至“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等思路和战略,始终坚持围绕生态、注重生态、发展生态,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日趋巩固,绿色经济茁壮成长。
——2000年,自撤地设市起,雅安始终牢牢抓住生态这一核心优势,相继提出了“打造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发展十大生态产业”、“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高速路”、“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工作思路。
——2006年,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
——生态是雅安的立市之基,发展之源。2009年12月,在这一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之际,雅安又一次将目光瞄准了生态,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初步构想。
——2011年9月,随着市第三次党代会的召开,雅安正式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而这一奋斗目标的正式确立,是基于全世界生态环境严峻形势的研判,雅安优越的生态环境必将为发展带来先机,同时也是基于雅安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历届雅安市委、市政府每一次战略的提出和实践,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样板。这些战略样板都有哪些具体内容、成果、经验,建设国际生态城特刊将一一进行详解。
2000年,正值雅安撤地设市之时,也就在此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雅安打造为“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旅游业将作为城市的十大产业支柱之一。
随着生态旅游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市委、市政府又喊响生态旅游的理念,提出“生态文化旅游”这一旅游发展观念,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的和谐发展,作为雅安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使雅安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形成雅安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力。
优越的生态是雅安的独特魅力和发展之源,图为名山清漪湖美景。 李依凡 摄
建设
打造属于雅安的生态特色
打造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跨越。“唯有创新,才能跨越;抢占制高点,发展才有高起点”。雅安为发展生态经济定下基调。
“思考雅安的发展,起点要高、眼光要宽,要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雅安的思路和认识日渐清晰。
新思维催生锦绣文章,方略即已确定,全市上下齐心。
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还草这一历史机遇,雅安在全市实施“千元增收”计划。乡镇干部因完全打破原有格局,实行“零起点”竞争任职而被充分激活,纷纷包户抓落实,农民增收效益明显。与此同时,人们也自觉地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着力培育退耕还林后的替代产业、延伸产业和相关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十大生态产业平台初具雏形。
以生态招商,雅安也是棋高一着,通过把招商引资与构建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的战略结合起来,将引进的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和山水园林城市,以优势生态环境聚集优势特色产业。正是在这样以生态为本先进观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聚集雅安这一方灵秀之地。
成果
为生态雅安奠定发展之路
但凡亲历雅安近年来生态旅游发展历程的人都会清晰地记得,在2000年的“五一”大假,一个位于雨城区曾今雾锁深山的山沟腾空出世,吸引了来自八方的宾朋。当日近万辆汽车拥堵城区,从市区到山沟里的7公里道路上车流如潮,整个山路成了蜿蜒的露天停车场。城区所有宾馆、旅馆甚至私人客房住宿爆满,很多无法找到住宿的游客,只得连夜返回或在车上过夜。
这个深藏闺中的山沟就是如今为人们所熟悉的碧峰峡,被称为颠覆传统旅游观念的传奇——“碧峰峡模式”。
统计显示,这一年,碧峰峡景区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更高兴的是,当地的村民依托景区干起了副业,很快富了起来,碧峰峡在他们眼中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当初的反对者成了现在的拥护者。景区周边两个村五个社,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85%。
能够尽显雅安山水之美、生态之魅的亮点还有很多:周公山温泉被省旅游局列为省级生态旅游重点项目,雅安还捧回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桂冠,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功申请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等。
生态让雅安人认知了资源优势。可以肯定的是,支撑“碧峰峡模式”走向世界的基石,是雅安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验
生态是雅安发展的不竭源泉
回顾历史,雅安人不会忘记,曾经火爆一时的“三头”(木头、石头、水头)经济,带给雅安经济发展昙花一现的尴尬。痛定思痛,雅安清醒地认识到,要走可持续的跨越发展之路,雅安必须坚定不移地抓住上苍赐予雅安的宝贵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
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大讨论中,在关注全球生态演变潮流中,在考虑如何将生态、发展、增收这三者融合统一中,在深入思考中、反复比较中找到优势,雅安的生态优势逐渐凸现和放大……凡游客来雅安,皆称这里是“天然氧吧”、“天府之肺”;“雅安的空气可打包卖”。转变观念看生态,生态成了宝贵资源,生态成了生命线,生态成了雅安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雅安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生态经济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流经济形态。而常抓生态,突出生态建设,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时代的需要,也符合雅安的实际。所以,发展生态经济是雅安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紧握发展机遇 建鲜花碧水阳光城
11月,已进入初冬时节,然而身处此刻的汉源,当阳光洒在位于萝卜岗之上的汉源新县城时,人们感受到的却是这里不同于他处的阵阵暖意。行走其间,无论是规划有序的城市和街道,还是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浓浓绿意,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无不惊叹短短数年间“鲜花碧水阳光城”的巨大变化。
鲜花碧水阳光城是汉源县贯彻落实省市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和雅安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等战略部署,在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瀑电工程移民安置等重重考验后取得的重大成果。
温暖如春的阳光
如花园般的城市
日新月异,绿意盎然,是如今人们对汉源县新县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留下最多的印象。
随着冬日的来临,11月初,来自成都的宋辰铭带着妻子一起来到汉源县度假,享受着这里冬日里温暖如春的阳光,感受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而也正如宋辰铭所言,初到汉源时,当车行至县城入口的鲜花大道,一幅美丽的画卷就即刻展现在他的眼前。无论是道路两旁由草坪、绿树、鲜花共同构成的绿化带,以及因地制宜点缀其中造型别致的公园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巨大雕塑,还是远远望去碧波荡漾的汉源湖,一切美景尽收眼底。行走其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公园。
“从曾没有一棵大树的尴尬,到现在的满城绿树鲜花。如今的汉源县不再是一个只有钢筋混凝土的城市,而是一个有着无限蓬勃生机的鲜花之城、阳光之城。虽然他还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但一个美丽的汉源已经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如今的汉源人对于这座位于泥巴山南麓、大渡河之畔美丽城市的感受。
生态文明为本
打造特色魅力之城
汉源县境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植被茂盛,大渡河、流沙河穿境而过,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84平方公里人工湖和全市唯一的万亩梨花基地,年均日照时数1470小时,不仅享有“攀西阳光第一城”之称的美誉,更是距成渝地区最近的名副其实的鲜花碧水阳光城。
为此,汉源县立足实际,准确定位,创新立意,把“生态”和“可持续”贯穿“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切实把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打造独具汉源特色的鲜花碧水阳光城。
如何才能立足汉源实际,打造出一个富有汉源特色的魅力之城呢?带着这些思考,自县城建设之初至今,汉源县始终坚持把生态作为立县之基和发展之源,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产业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探索生态城市发展新模式,努力构建全市南部绿色生态屏障;坚持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发展方向;坚持规划先行、项目支撑、集中打造的原则,构建汉源生态经济发展体系。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汉源县始终按照“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来谋划生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示范城镇,开展生态绿化建设,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紧紧把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鲜花碧水阳光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力把汉源县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精品旅游城市。
他山之石
新加坡
城市规划中专设“绿色和蓝色规划”
一提到“花园城市”,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花园城市”,与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的本质应是“天人合一”,而非人为第一位,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新加坡留给自然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更要珍视自然,让后代能够看到真正的动植物活体而不仅仅是标本。
为此,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专门设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因为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