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精神,从未离开这方土地——探寻“国保”单位石棉县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新变化

来源:
2019-11-03 08:55
浏览:
收藏 打印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

  雅安日报/北纬网讯  对于中国人来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壮举并不陌生,它曾出现在教科书当中,17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攻占大渡河北岸渡口的英雄事迹更是耳熟能详。

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渡过金沙江之后,经会理、西昌、冕宁等地,于1935年5月24日到达安顺场,准备强渡大渡河继续北上。当时蒋介石声称“要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然而就在5月25日,由刘伯承、聂荣臻亲自指挥,红一团一营二连的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在当地8位船工的帮助下,勇敢地朝着北岸挺进,最终占领了北岸渡口,为红军在大渡河上打通了胜利通道。

战火和硝烟早已消逝,但大渡河滚滚而下的河水,拍打着岩壁发出的轰鸣,好似提醒着后人这里昔日发生的壮举。

近日,记者来到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距离聆听红军故事。

难忘历史   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气壮山河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壮举中,大渡河是一个闪耀的地标。1935年5月,中央红军胜利强渡大渡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只有真正亲近这条河,才能感受到红军当年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

站在安顺场镇大渡河古渡口,虽然河宽不及当年,但河水依然汹涌湍急。据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宋福刚介绍,这里就是红军当年强渡大渡河的渡口。

这一条宽阔的大河,河水湍急,奔腾不息,中央有漩涡,甚是危险。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区后,于24日晚来到安顺场。这里是大渡河在附近唯一的渡口,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在这里全军覆没。红军渡河时情况十分危急:正值汛期,河水陡增,河面有300米之宽。蒋介石严密部署了沿岸防线,没收了所有渡船,北岸派重兵把守,南面有国民党中央军紧追,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让红军再蹈石达开覆辙。然而中央红军以迅雷之势占领了安顺场,夺得唯一一只敌人没来得及毁掉的渡船,发起了渡河战斗。

在宋福刚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当地特有的渡船。一头高高翘起,好似昂起的头颅。“这可能是为了避开大渡河的大浪,也可能是为了在没有缓坡的对岸险山做个靠岸的桥梁。设计出这样的小船,可见当地人对大渡河之险有深切体会。”宋福刚说。

80多年前,17勇士就是坐着这样的小船分两批在大渡河中劈波斩浪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成功强渡天险大渡河,为红军北上抗日打通了道路。从此,“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成为安顺场闻名遐迩的红色标签。

经过岁月的洗礼,此处已难寻当年红军渡河的踪迹,只见大渡河边矗立着一块大石,刻有“红军渡”三个大字。曾做过红军机枪手掩体的巨石上三个鲜红的大字,苍劲有力。

遥寄过往,此地枪声骤响。弹雨远去,青山如黛,山村如画。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由以红军头像为标志的纪念碑、存放革命文物的纪念馆、大渡河红军渡口、红军炮台、红军机枪阵地、红军战斗遗址、红军强渡成功登岸的安靖坝桃子湾、红军书写的标语、保存完好的红军指挥楼等组成。”宋福刚介绍,当年军民团结奋斗的一切印迹,走过的路、住过的屋、用过的枪、写下的标语、传颂的故事等,在这里都已经成为一种红色文化。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为纪念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胜利,石棉县在安顺场围绕着当年的渡口原址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馆。

记者眼前的纪念碑为四方形,正面是一位红军战士的塑像,双眼炯炯有神凝视前方,塑像下是17勇士驾船强渡天险的浮雕。碑体背面,在一块黑色大理石上,刻着“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几个金色大字。眼前,这座纪念碑高高耸立,静静地矗立在群山环抱、河水奔流的大渡河畔,好像怀抱一颗初心静默地迎接着每一个前来瞻仰的人们,而后又以留恋的目光目送他们离去。每当黄昏时分,参观者慢慢远离,白天那一抹得以慰藉的时光渐渐被漫漫长夜取代,与其相伴的仍是一座座烈士身躯化作的巍峨山脉和奔腾的大渡河水。

离纪念碑50米远处便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馆外,苍松翠柏。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红军用过的武器和穿过的衣物、一段逼真影片,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徜游在纪念馆内,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游客;他们或端详沙盘,或近距离观看红军当年战斗时用过的枪炮、大刀、旗帜等实物展陈,或安静地听解说员介绍,时不时发出几声感慨,脸上写满肃穆和敬畏。

奋斗不息   今日安顺场日新月异  

红色革命的火种从未曾熄灭。

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谱写的这首壮丽史诗,至今闪耀着夺目光辉。而红星照耀过的安顺场如今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石棉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在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革命遗址,打造了安顺场全国“初心”体验教育基地,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教育,筑牢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为追寻红色足迹,让党性教育“上战场”,此地还建设了1248井、松林湖等10余个红色元素聚集、富有红色积淀内涵的教学点,运用声、光、电手段提升“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川矿记忆陈列馆”等红色景区,增强革命文化影响力。

近段时间,来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红色之旅,让游客重温过去,深受洗礼。

昔日战地烽烟去,喜看今朝美如画。

红军在安顺场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红军精神却世世代代在这里传承。发展“红色旅游”,安顺场有着明确的思路。当下,安顺场已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其成为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重要产业。

为提升安顺场景区旅游品质,石棉县不仅将安顺场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将其定义为集生态观光、阳光休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步行安顺场街头,两旁的建筑白墙青瓦,一派古香古色的川西风格新民居,遍布着当地民族特色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客栈、餐馆、店铺,其中一家名为“红军渡”的客栈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家客栈的老板陈燕擅长讲红军长征时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她说,以前,村民们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大渡河谷种水稻、山上种玉米。而今,安顺场因为红色旅游,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百姓的收入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如今,新开发的商业街和安顺场红军遗址公园连为一片,整条街上仿古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遍布景区角落的一枚枚二维码标识,用现代化的手段介绍着这里的特色。

绿水青山间,往来的八方游客,他们或追寻红色足迹,或纵情山水美景。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眼前的繁华引人深思。

美丽乡村发展靠什么?用安顺村党支部书记刘伟的话说,靠党的政策,靠村干部、党员、村民共同奋斗。

行走于安顺村,处处花卉鲜艳,柑林葱茏,呈现出一幅绿意盎然、新风扑面的美丽画卷。刘伟介绍,当地群众十分珍惜红军在安顺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将之转化为秀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的动力。

时光能让人穿越古今,净心明道。

昔日 “强渡大渡河的英勇战事”,留给人们对和平热爱、幸福追求的更多思考;今天,这里的人们踏着红军的足迹,发扬铁军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正走出一条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记者 石雨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