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践初心 甘当群众“贴心人”——记荥经县严道街道青仁村驻村工作队员刘泳杰
刘泳杰(左二)在村民家中走访
□本报记者 张婧 郑雨莎
“孃孃,最近身体还好吧?”6月20日,荥经县青仁村驻村工作队员刘泳杰,轻车熟路地推开村民万仕花家的大门。
一见是刘泳杰,万仕花连忙放下手中的碗筷,热情地招呼道:“你们真是太贴心了,总是来看我。”
刘泳杰自然地接过递来的小竹凳坐下,看着老人舒展的眉头,心里也涌起一股暖流:“有啥不方便的,随时给我打电话。”
谁能想到,不到一年前,这位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的选调生,初到市政府办公室时还带着一身“书卷气”。去年8月,响应组织号召,他毅然奔赴青仁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面对陌生的方言、繁杂的基层事务,刘泳杰曾一度感到迷茫和手足无措。但他很快调整状态,学着卷起裤腿下地,耐着性子倾听家长里短,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深受群众信赖的驻村干部。
深耕基层察民情
从“外来客”到“自家人”
青仁村位于荥经县城西部,作为典型的城中村,这里居住着1437户3480名村民。老街上,基础设施陈旧,基层治理难度不小。摸透村情、筑牢安全防线,成为刘泳杰驻村工作的“必修课”。
初来乍到,如何与村民打开话匣子,是刘泳杰面临的首个挑战。记得第一次跟着村综合专干杨国萍入户走访脱贫户、监测户时,他看到杨国萍一边与村民拉家常,一边对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如数家珍,既由衷佩服,又暗自惭愧——自己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开口,说出的话却显得生硬客气,根本插不上几句。那一刻,他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必须彻底褪掉这身“书生气”,要像其他村干部一样,真正走进村民心里,成为村情民意的“活字典”、防返贫路上的“贴心人”。
从那天起,刘泳杰每次入户走访都不再是机械地记录,而是用心观察、细心倾听,把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在本子上、刻在心里头,并据此整理成脱贫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功夫不负有心人。久而久之,村民们眼中那个需要好奇打量的“生面孔”,如今已变成了亲切熟悉的“自己人”。
为了精准核查流出耕地的图斑,刘泳杰常常与村组干部一起扎进田间地头,一块地一块地核查登记,确保每一块恢复的耕地都能及时销号,严守耕地保护的底线红线。然而,图斑标注的点位往往隐藏在山腰沟壑之中,雨后的山路湿滑难行。看着其他村组干部在山路上健步如飞,刘泳杰却常常脚底打滑。
“小刘莫急,多走几次就熟悉了。”青仁村综合专干高正君安慰他说,“多走几趟,哪块石头稳当,心里就有数了。”
这番话让刘泳杰深刻认识到,要想真正读懂驻村这片土地,秘诀就藏在脚下的每一步里。
鉴于青仁村城中村的特殊属性,严守安全底线成为当地的重要工作内容。刘泳杰积极协助村组干部,在防汛减灾、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领域扎实开展工作,先后参与防汛减灾巡河劝导、森林防灭火安全检查、老街消防安全巡逻等。与此同时,他还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监督凤凰山庄到王河坝洗五路路灯安装工程,协助开展新108绕城路人居环境集中专项整治,推动乡村环境实现旧貌换新颜,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幸福的提升。
产业赋能促振兴
从“谋发展”到“见实效”
从老街上鳞次栉比的房屋到小坪山上秀丽宜人的风景,刘泳杰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始终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他深知,守护村民不仅要防御天灾,更要防止返贫。
去年,青仁村开展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刘泳杰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手把手教排查员如何入户排查、如何下载使用相关APP,一边紧盯着管理员后台,及时处理上传的数据。同时,还跟着村组干部入户为脱贫户、监测户建档立卡,发放政策明白纸。那段时间,他和村组干部经常加班到深夜,最终圆满完成了全村的排查任务。
驻村时间越长,刘泳杰心中的一个问题就越迫切:青仁村留不住人,村集体资源资产匮乏,集体经济结构单一,现有收入全部依靠村集体资产场地租赁。如何盘活现有资源,为村里注入发展“血液”?他和村党支部书记郑洪海多次商量对策。一次,刘泳杰注意到小坪山上有一块五亩的村集体土地长期闲置,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时,他发现中小学劳动课需要实践基地,一个大胆的想法由此产生:能不能把这块地打造成学校的劳动基地?
在村上的大力支持下,刘泳杰主动当起了“推销员”,多次前往荥经县各中小学沟通协调。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与胡长保小学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探索将这块土地打造成劳动实践基地,以校村合作的方式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此外,刘泳杰充分发挥自己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所长,积极为第二故乡“代言”。他先后拍摄了荥经桢楠王公园宣传片、荥经“严道老”貊貊豆笋产品宣传片等短视频。在扛着机器跑前跑后的过程中,他不仅用镜头记录下乡村的美好,更从其他村组干部身上学到了许多接地气的“土办法”“真功夫”。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刘泳杰深知,接下来更需要沉下心来,把驻村工作做深做实,让乡亲们的日子在看得见的变化中越来越好,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从初来乍到的“外来客”到融入乡村的“自家人”,从青涩的选调生到成熟的驻村干部,刘泳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编后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像刘泳杰这样的驻村干部是关键力量。他们从城市来到乡村,放下“书卷气”,沾上“泥土香”,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贴近群众。
刘泳杰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从摸村情到壮产业,处处展现着责任与担当。他用专业所长为乡村发展助力,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新盼头。
这样的驻村干部,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他们的付出,让乡村焕发新活力,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希望更多青年能像刘泳杰一样,扎根基层,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让青春在田野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