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园区孕育“吨粮田”奇迹 ——汉源水稻测产记

来源:
2025-09-22 09:31
浏览:
收藏 打印

稻农收割水稻张力友 摄

Image-200067412142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稻测产 张力友 摄

金秋九月,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的稻田里,稻浪翻滚,穗头低垂,打谷机在田间作业。这片曾经破碎、机械下田难的土地,如今已变成“田成型、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正孕育着平均亩产近一吨的“吨粮田”丰收奇迹。

19日,九襄镇新阳村的汉源县稻菜现代农业园区里,一场精细的水稻测产正在进行。选田、收割、脱粒、除杂、称重、测水分含量和实收面积,由省内外专家组成的测产专家组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田间实收测产。

最终测产结果显示,汉源县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平均亩产达980.4公斤,千亩高产展示片平均亩产达873.3公斤,均较去年显著增长,并超过预期目标。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吴丹

科学测产

水稻质量的“全面体检”

对示范片的水稻进行测产,不仅仅是对产量的简单称重,更是对丰收“含金量”的测算。

测产现场,在测产专家组的监督下,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和汉源县的农技人员穿梭于金黄的稻浪间,严格按照水稻测产技术规范,对随机选取的9个具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实收测产。

“曹桂贞家取样1.09公斤”“白西富家取样1.34公斤”……工作人员通过细致测量田块面积、株行距等后,将随机抽取的样本进行保存,以便有效考察杂质率、水分含量等关键指标。同样,为获取科学准确的单位面积产量数据,工作人员还对收割的稻谷进行现场称重和水分换算。

“这块田的穗粒数比去年又增加了!”看着测产结果,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邓飞难掩喜悦,“测产不仅是对产量的考验,更是对种植技术和农田质量的全面考核。”

不远处的另一块测产田里,听着邓飞的话,稻农白均才眼角尽是笑意。“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后,我们不仅种上了优质水稻,机械化也跟上了。产量更是显著提升,去年亩产达到了950公斤左右,这田真是种对了!”说罢,白均才埋头割稻的劲头更加十足。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安排,按照“稳面积、提单产、保产量”粮食生产思路,汉源县在九襄镇新阳村、木槿村和前域镇金银坪村、全合村、白鹤村共建起1178.8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并在新阳村建设了面积120亩的汉源县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通过“五统一”落实关键措施:统一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主推深两优粤禾丝苗、川康优2115等优良品种。

“我们的预期目标是百亩超高产攻关片亩产达950公斤以上、千亩展示片亩产达800公斤以上,实际测产结果让大家很振奋。”汉源县花椒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彭兴刚说。汉源县光热条件充足、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优质水稻。

测产现场的细节更具说服力:采用叠盘暗化催芽技术培育的秧苗根系发达,“减穴稳苗”技术让每株水稻都有充足生长空间,配套的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精准供给养分,共同塑造高质量健康的水稻群体。这些技术集成应用,实现了光能和水分养分的高效利用,为产量提升提供了科学支撑。

稻蒜轮作

土地产出的“高效密码”

现代农业园区孕育“吨粮田”的背后,是汉源县深入推进“机插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结果。

“水稻能够挖掘出高产潜力,主要跟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宜机插杂交稻品种选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方面有关。”邓飞介绍,特别是在当地为小农小户的耕作模式下,统防统治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对水稻产量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不仅覆盖了水稻种植环节,更将贯穿水稻收割全流程。在机械化作业的助力下,一亩地节本增效600—800元,还让大规模种植有保障。

当天,稻农张先美家的稻田被选作测产田,由于家中劳动力均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两口只能去务工市场请人帮忙收割水稻。“按照每亩1000元的费用收取,我家1.9亩地要花近2000元。”张先美说,还好水稻播种季“蹭”到机械化的红利,她希望下一步能够在机械化收割的基础上,保证农田下一季种蒜不受影响。

“我们准备明年继续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选取一些示范片,采用‘机收旋田’的方式,继续发挥‘稻蒜轮作’的优势。”汉源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站站长白云伟表示,这样既能保证土壤的疏松,还能节省人工。

“稻蒜轮作”模式,便是汉源县的农业亮点。当地依托流沙河沿岸独特的光热资源,探索出“大春产粮、小春种蒜”的“稻+蒜”复合种植时序,俗称“吨粮田两万元”。

这种模式既守住了“粮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数据显示,该园区规划范围内土地亩均综合产值达2.2万元以上,真正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翻倍、农民收入不断攀升的路子。

不仅如此,当地推广的稻草覆盖大蒜、蒜叶旋耕肥田的“秸秆双还”技术,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由此形成“稻—蒜—肥”循环体系。

再次望向汉源金黄的稻田,收割机正缓缓前行,身后留下整齐的稻茬。很快,这里又将种上青翠的蒜苗,开启新一轮的丰收循环。

【编后语】

金秋稻浪翻涌,汉源大地传来丰收喜讯。亩产近千公斤,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现代农业科技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这片热土上的丰收,得益于政策引领与科技赋能同向发力。从“天府粮仓”行动的顶层设计,到县一级“五统一”管理的精细落实;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到“稻蒜轮作”“秸秆双还”等生态模式的创新应用,汉源县正走出一条粮食高产新路径,为雅安乃至更多地方粮经统筹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