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双上工地 建设汉源新家园——汉源新县城东区“夫妻对”素描

来源:
2010-06-28 10:40
浏览:
收藏 打印

刘一亮正在作业

  在汉源县“大会战”中,不少夫妻结伴来到新县城建设工地,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夫妻对”。

  早在汉源新县城西区建设之初,“夫妻对”便成了工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普通劳动者在为新县城建设加速的同时,用别样的方式诠释着婚姻中“亲情”的涵义。如今,在新县城东区大规模房建工程进行之时,记者再次走近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努力工作建好新房把家还

  21日上午11时许,太阳烘烤着大地,在汉源新县城东区,走几步便热汗直流。此时此刻,在自谋职业14号地块工地上,一群着装朴素的“娘子军”正挥臂摇杆,全神贯注地“打桩”。桩基孔下,有不少中年男子,他们中有不少人和地面上的“娘子军”是“夫妻对”,47岁的李子菊和丈夫便是其中一对。

  李子菊和丈夫来自重庆市奉节县,今年年初,两人来到了汉源县从事“打桩基”的工作。烈日下,李子菊站在桩基孔旁边,右手用力摇着绞架的辘轱,从桩基孔下提取砂石,额头、鼻尖上铺了密密的一层汗珠。她丈夫正在深约14米的桩基孔下用风钻进行作业。

  “说是桩基孔,其实跟井差不多。”李子菊一边工作一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正在工作的桩基孔深约2.2米,宽0.9米,是场地上比较大的桩基孔之一。“每个桩基孔由各自承包,像这么大的桩基孔,挖1米会挣280元,至于挖哪个孔,全靠‘抓阄’。”李子菊介绍。

  李子菊告诉记者,在重庆老家,她和丈夫唯一的收入是种地,家里8亩地的收入根本没办法支付2个孩子的读书和生活费用。老大考上了大学,老二却因家里负债累累,早早便辍了学,外出打工。听说汉源建设正酣,她便和丈夫商量来到汉源工地。

  “在这儿平均每天能挣近200元,比在家里种地强多了。”李子菊打算早日做完工程,领了工资回老家,将欠下的债还清。来汉源近半年时间,李子菊和丈夫每日早晨不到8点就开始工作,晚上七八点才收工,眼看着一幢幢楼房在荒坡上拔地而起,夫妻二人总会感叹:“汉源建设速度之快,别的地方没法比。”夜幕降临时,望着不远处西区的万家灯火,夫妻两人便会想,不久之后,东区也会呈现同样的璀璨夜景。每当这个时候,李子菊就会拉着丈夫的手说:“等到东区建好后,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

  一个蓝色水壶、一把大伞、一件提土用的机械,一名大姐汗流浃背地摇着打桩基的搅架,一趟一趟地配合着在桩基下钻孔的丈夫,将土提上来,倒到旁边的小土堆里。

  “注意平衡和速度……”桩基下,有人在喊。

  “我知道了,你小心点儿哦……”这名大姐熟练地操作着辘轱,对着桩基下的人回应道。

  待钻土提上来,堆放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大姐告诉记者,她叫刘一亮,重庆奉节人,桩基下面喊话的是她丈夫袁举富。今年过完年,她和丈夫来到汉源县东区房建施工场地打地基孔。

  “10天前,我们开始打这个桩基孔,桩基孔需要打12米,目前已经完成了10米左右。两天后,这个桩基孔的工作就可以结束了。”刘一亮说。不远处挡墙上,“打赢攻坚战,创造汉源速度”的几个大字很醒目。

  “我们以每天接近1米的速度,创造着自己的‘汉源速度’。”刘一亮乐呵呵地说,她和丈夫到目前为止已经钻了7个桩基孔,每个桩基孔大约挖土近20立方米,每一趟提土35公斤左右,每天要来来回回提土近100个来回,丈夫每天要钻孔1米左右。“我还好,掌握好平衡和速度,用上巧劲,35公斤对我来说很轻松,只不过是多了一身汗水和一身灰土。”刘一亮说。谈到桩基下面的丈夫,刘一亮显得有些心疼,她说,在桩基下钻孔的丈夫整天都暗无天日,每天早上6点下去,中午12点上来;中午休息一小时,接着下去钻孔,这一钻就要到晚上六七点钟。

  “我在上面虽然很晒,但热了可以喝水,他在下面被钻土糊得像泥猴子一样,还没水喝呢,我咋个不心疼嘛!”刘一亮说,丈夫老是安慰她,不用担心,辛苦点儿就有钱赚,当地居民也可以早点住进新房。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是工地上流行的一句话。“桩基早一点打好,就能早一点建房。”刘一亮说,她和丈夫已经挖运了近200立方米的土石方,等现在的桩基孔任务结束后,他们将转战到另一处继续同样的活路。

  指着远处的旋转塔吊,刘一亮笑呵呵地说,那是他们下一站的工作地点。那是一个深18米、地质较复杂的“工程”。

  钻孔、砌孔、提土、吊水泥……一个环节、一个步骤,一份认真、一份努力,在汉源新县城建设工地上,和李子菊夫妻、刘一亮夫妻一样的“夫妻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建设新汉源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记者刘世杰高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