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石棉民族区域经济社会30年发展巨变
石棉,一个建立仅有57年的年轻边远山区小县,县辖1镇15乡,其中少数民族乡10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62.5%。幅员面积2678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乡幅员面积2001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4%,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享受少数民族县待遇。作为藏彝民族走廊的门户,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石棉县汉、藏、彝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在大渡河畔谱写出一首气势恢弘的发展交响曲。
这里,是一块由开放带来超强活力的土地;这里,也是一块激情创业带来的发展样板——
藏彝人家30年的“跳高史”
改革开放春风来,千树万树鲜花开。
1978年,祖国大地上改革开放的春风扑面而来,给山区石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与成就。
草科藏族乡村民孙贤久一家,1978年粮食完全不够吃,得到泸定的亲戚家去背洋芋回来才能吃饱。那时候,从泸定翻越大山到草科,孙贤久的女儿也经常一路,背上6个洋芋往回走,两三天才能走到家。
“一路上,娃娃累得哭……”孙贤久说。
“1983年春节,我们全村人就杀得起三指膘的年猪了,地里头也用上了化肥。”2008年11月14日,在石棉县草科藏族乡老年协会,65岁的孙贤久向记者介绍起他们村的变化情况。丰收的粮食,让村民们不仅填饱了肚子,还让草科家家户户都喂起了大肥猪。
“我家有一年杀了一头猪,21公分厚的肥膘,一头猪就取了93斤猪油。六七百斤的年猪,杀的时候板凳都被压坏、烫毛猪的黄桶都被挤爆……”在草科乡,一位老人眯起眼睛乐呵呵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而同样地,变化也发生在石棉县其他的行业和许许多多地方。
石棉县安顺彝族乡的一位村民回忆说,1980年8月,安顺乡的碎石公路上,嗒嗒嗒地驶来了一辆旧手扶拖拉机——这是该乡两户村民各出资800元钱,在全县内由私人购买的第一台拖拉机。
道路修建、改造一时成为热潮。高山峡谷中的羊肠小道和一处处竹篾吊桥,也迅速被展现在人们眼前宽阔的公路与桥梁所取代。石棉县民族山乡不少富裕起来的人家,开始买来汽车,跑起了运输,增加收入。
“我们家里,最先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买了一辆通工汽车,从草科跑到石棉县城,每趟要跑两三个小时。”孙贤久说,到了2000年前后,他们一家办起了养殖场,养生态草科鸡。很快,他们就换掉了老掉牙的通工车,并买来一辆昌河北斗星汽车,2006年又换了一辆北京现代。
运输没跑了,但孙贤久家里照样开着汽车,钞票仍然胀满了腰包。草科藏乡的开发,让孙贤久和草科的许多乡亲们尝到了巨大甜头。
“石棉好!……这里的环境好,开放、文明,充满了奋斗的激情!”在安顺彝族乡安家20多年的山东人张大哥让他奔波的脚步,永远地停留在了英雄的大渡河畔。
他说,石棉民族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几十年来已经把一个个发生巨变的故事,镌刻进人们的记忆当中。
事实上,仅从2005年以来,石棉县县级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对栗子坪孟获村、先锋乡白塔村、蟹螺乡猛种村等37个中高山民族贫困村在种养殖业、竹笆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劳务开发等方面进行扶贫扶持,使居住在中高山地区的23248人直接受益。
2006年,石棉县财政又每年新增加100万元扶持资金,将另外13个村、20个组纳入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今,石棉县财政共投入配套资金1500多万元,县民宗局向上争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资金和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1322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822万元以上,石棉县10个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不毛之地到不夜星空
巨变不仅发生在草科乡,也发生在栗子坪和其他一个个少数民族乡镇——
1983年6月9日,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我国著名作家魏巍来到石棉栗子坪彝族乡。在当时的公社武装部长的带领下,他来到一位彝族军属家看了看。
“房子极其简陋,墙是用竹子编的,顶篷上有一些木板,用大石头压着。”
“……我走进去,里面很黑,几乎踏进一个火塘里。划了根火柴照了明,这才看出是三个埋在地下的棍子支着一口锅。”在日记中,魏巍说他费了很大力气才摸到里面,才勉强在黑暗中看到一张床——而床上铺着一张凉席,上面是一床“又脏又破”的被子。
栗子坪的这段岁月,不久就成为了历史。火热的水电开发,迅速让栗子坪成为一片滚烫的土地。
高山上的彝家,电灯泡亮了起来。
仅仅是最近短短几年间,从雨城来到栗子坪开餐馆的吴女士,她发现栗子坪已经变得十分繁华——原本寂静的雪域山乡,一夜之间如梦似幻地热闹起来,各式豪华车辆开始穿梭在栗子坪。
在擦罗乡上里村,村里修建的小水电站,每年把二三十万元的收入带到村子里。
“石棉县的水电开发大幕一经拉开,30年来一直就没有停过!”石棉县一位相关负责人士介绍说。
热浪层涌的水电生态能源开发,源源不断地把财富和喜悦带到穷乡僻壤。
从石棉县最南部的栗子坪彝族乡,沿楠桠河一路行来,大大小小的电站密布。从草科到挖角、新民、安顺、蟹螺一线,水电开发同样带来了新的变化。
石棉从县属国营电厂,到乡镇、村组开发的小水电,再到操着天南海北方言的人们带着大量资金涌进山乡,各种民间资本,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水电建设中来。
一张蓝图绘到底,各级党委、政府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
石棉县从早期的森林经济,迅速走上“以山育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路子,民族区域的巨变也悄然到来。
高山峡谷里的小山村热闹起来。
在原本寂静的石棉县挖角乡,餐馆、旅店、超市……数百家店铺仿佛一夜之间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去简直无法想像!”彝族群众阿呷兹莫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说。
在另一个方向,2003年夏天,高山彝乡栗子坪重新燃起了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如梦似幻的“东方芭蕾舞”,让人们尽情释放着富裕起来的激情。
繁华的石棉县城和一个个民族乡镇,都几乎成了不夜的星空。夜晚闪烁的霓虹灯,熙来攘往的车流,打破了昔日空山鸟语中的静寂。
少数民族同胞齐赞“共产党好”
在石棉民族地区,具有强大比较优势的资源,在一拨接一拨的开发浪潮中走向前台。石棉县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GDP几乎增长了近60倍。
石棉县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变化踩着一致的步调,石棉县又不断创造着雅安民族区域发展的奇迹。
构建美丽和谐新石棉,努力打造山区经济强县。
2004年以来,石棉县中高山彝族群众居住的竹笆房,迅速被扶助开发改造项目取代了。该县强力扶助推进的“连户路”工程,让每家每户都走上了干净的水泥路。石棉县不仅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还依据该县实际推出了相关的产业奖励扶助发展政策。
一排排新瓦房,整齐地矗立在彝族村落里。
一辆辆小汽车,行驶在藏乡的硬化道路上。
一项项生态产业发展,染绿了青山,富裕了百姓。
一户户少数民族群众,走下了高山,他们中很多还来到了城市,买下价值不菲的铺面,过起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工程建设不断到来,村民们守着家门口就能挣到大钱。在往昔沉寂的山乡,龙头石、田湾河、松林河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一个接着一个。2007年以来,雅泸高速公路的修建项目,又一次把大山中的阳光石棉县推向发展的快车道。许多村民们在工地上务工,打工的收入,让他们银行户头上的数字记录不断被刷新。
石棉县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得到长足发展。石棉县民族中学于1990年4月建成。该校是雅安市唯一的一所民族中学,自开办以来,向社会输送了1176名合格的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毕业后升入中专甚至高校,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从2000年开始,石棉县建立民族教育救助基金,让品学兼优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得到了及时扶助关怀。
在蟹螺藏乡,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的“还山鸡节”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15日,四川省第一个系统研究尔苏木雅藏族文化的地方科研机构“尔苏木雅藏族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石棉县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了保护和开发。
在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石棉6·18地震中,石棉县民族山乡许多群众住房受到了毁损重创,但石棉县迅速推出的强力扶助和惠民、富民发展政策,已经让一户户少数民族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并立即全力以赴展开了灾后重建。
“卡莎莎!卡莎莎!……”
“共产党好!”在擦罗彝族乡,当地村民把红色的大字书写到了重建的新房顶上——他们,是要由衷地抒发自己对这个社会与时代的感恩。
周万龙记者罗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