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统筹重建高质高效

来源:
2010-05-14 09:58
浏览:
收藏 打印

  作为国定重灾县,芦山县412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规模为32.57亿元,目前全县落实和基本落实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5.8亿元,等同于芦山100多年的本级财政收入。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芦山县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面对如此庞大的灾后重建资金,怎么用?怎么管?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加快项目工作进程,芦山县首开先河,在全市率先组建了“5·12”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办公室(以下简称重建办)。从全县相关部门抽调一批得力干将,承担起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监督指导、综合安排、协调管理、项目推进、资金监管、检查稽查等职责,确保该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按规划、高质量、高效实施。

  这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勇气,如今的重建办在忙碌完项目前期工作后,又将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督促项目进展和项目质量监管上来。正如芦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项目办主任王华所说:“灾后重建是伟大和光荣的事业,充满艰辛和挑战。”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重建办也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从未停歇……

  成立全市首个重建办

  到重建办采访王华,没想到却扑了个空。“他们都去工地了,今天在现场办公。”留守的工作人员说。

  冒着细雨,记者来到正在施工的芦山县飞仙关镇风禾中心校灾后重建现场,王华和重建办的人员正和县教育局、县质监局工作人员一起开现场办公会。“不到现场来,解决不了问题。”王华说。

  现场开会,现场解决问题,这样的事儿在重建办不是新闻。

  底子薄、灾情重、灾后重建压力大,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毫无疑问,这是芦山县近两年来的县情。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芦山县委书记吴宏表示,芦山县要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实现震后重生,要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实现产业提升。

  “有人说,芦山进入国定重灾县盘子,已经是抓住了灾后重建机遇。”王华表示,“但芦山县要加快发展,项目工作必须加快加快再加快,各项机遇必须抢抓抢抓再抢抓。当初成立重建办的初衷,正是为了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确保项目质量。”

  据悉,成立重建办的最初想法产生于2008年。震后,芦山县一方面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积极做规划、跑项目,另一方面,谋划重建之初就开始积极思考“如何科学利用资金”。“最初,我们想分给各业主单位,但又担心分散后项目推不起动,还有监管和统筹问题,所以萌生了统筹建设的想法。”王华介绍。

  这一想法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县委书记吴宏、县长范继跃亲自指挥谋划,并立即着手实施——细化方案、打造流程、抽调人员,迅速进入状态。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芦山县委拨出专款落实了重建办办公场所和经费。

  两年时间过去了,芦山县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重建办也从最初的近30名工作人员增调到如今的40余名,从最初的7个工作小组增加到现在的10个工作小组。不过,没变的是,重建办依然忙碌。

  辛苦高效的“特权机构”

  “我的体重和灾后重建工作一样在曲线波动!”王华笑着说,刚成立重建办那会儿,他一下瘦了很多。“将一天‘掰’成几天用,是我们当时的工作常态。到了晚上,你就能看到,重建办的灯光一直要亮到凌晨一两点。”

  在众人眼中,重建办是一个凌驾于县上其他单位的机构,有些“特权”。所谓“特权”,是相对县上其他单位而言,重建办配备的规格很高: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主任,2名分管相关业务的副县长任常务副主任,工作人员也几乎清一色是各相关单位抽调的科局级干部;重建办直接对县委、县政府负责。

  就是这样一个“特权”机构,却累倒了不少部门的“一把手”。王华说,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要确保资金安全,更要发挥其最大效益。在重建办,很多同志都曾经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甚至有人是输完液就直接回单位继续工作。“有段时间,随着灾后重建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我的体重也增长了一些。”王华说,“不过,好景不长,最近又瘦了!”

  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重建办的工作重点已经从最初的项目前期工作转移到督促项目进展和项目质量监管上来。“要用好每一分钱,给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此,重建办全体工作人员的身影总是出现在芦山灾后重建的一个个现场。

  雨还在下,雨后的芦山愈发迷人。

  胡玉婷记者陈化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