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耕地资源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耕地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雅安是一个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差、后备资源极其匮乏的农业市。地减人增的矛盾发展到今天,耕地不仅成为雅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难题之一,而且粮食生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针对雅安的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较深入调研、分析,深感我市耕地形势极为严峻,尤其是耕地质量状况令人担扰。现就耕地资源状况分析如下:
一、耕地资源现状
(一)数量状况
1 、人均耕地少。2005 年底统计,全市耕地面积 58716公顷 ,总人口154.32万人, 2006年全市耕地面积867644亩, 总人口152.61万 人(因汉源、石棉瀑电移民减少2万多人), 人均耕地仅0.57 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是全国人均1.41 亩的48.6 % ,世界人均3.38 亩的20% ,耕地承载压力极其巨大。
2 、人增地减矛盾突出,从2004年到2005年的2年间,全市减少耕地548公顷,比上年减少0.92 万亩,而人口增加0.96万人,每年增加0.48 万人。尤其是1999年2006年8年中,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城市、工业、交通建设速度加快,共减少耕地53.05万亩,平均每年减6.63万亩,递减比例1.31% ,比全国同期递减速度0.77%高2倍。从四川省在25年的时间里,人均耕地为1.83 亩,到2005 年底时,人均净减少耕地1.15 亩。而雅安从人均耕地只有1.68 亩,到2005年仅为0.69 亩。如果我市按照地减人增的平均速度发展下去,到2020 年,雅安还将减少耕地82.8 万亩,预测人口60万人,人均耕地仅0.21 亩,这不仅使我们在农村实现小康极其艰难,而且将使雅安的粮食生产彻底陷于困境。
3 、后备资源匮乏。雅安是一个耕地后备资源极其匮乏的地区。根据省下达我市土地保预数10.02万公顷。目前只有8.83万公顷,而且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源匮乏,主要由于近些年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大量的良田被开发,在加上大型水电开发以及国家高速公路的修建占用大量良田。然而可供开发复垦的仅是多布于人口稀少、气候恶劣、土壤和交通条件差的山地、滩涂地带,开发难度大,投资高,利用困难。
(二)质量状况
1 、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根据2004年全市耕地质量调查显示:我市高产稳产耕地为44.67万亩,占耕地面积19.71 % ,中低产耕地为4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0.29% ,这些中低产田土的产量水平仅为高产田土的60%。雅安的中低产田土主要是坡耕地,约占旱地面积80 % ,其主要特点是:“陡、薄、瘦、蚀、旱”。即坡度大、耕层薄、肥力差、侵蚀重、抗旱能力弱,坡耕地的产量水平仅为高产地60% ;雅安的中低产田主要是冬水下湿田和毒质烂泥田,约占田面积20% ,其冷、烂、毒、串、草“五害”俱全,每亩比一般高产两季田少产粮食约200公斤。
2 、耕地肥力低。我市耕地复种指数率高223 % ,由于对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培肥、养地不足,加之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中、微量元素肥施用更少。据调查,我市70%以上的耕地只补充氮、磷两种化肥,有机肥施用量下降,致使土壤养分入不敷出,越种越瘦,肥力下降。近几年对我市耕地质量检测:水稻田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2 % ,早地低于1.4%;有80%的耕地少氮,58%的耕地缺磷,50%的耕地缺钾,77%的耕地缺锌,72%的耕地缺钥,90%的耕地缺硼,缺铁、钙、镁、硅、锰、铜的土壤也在增加,土壤酸化、板结、潜育化现象日趋加重。
3 、耕地水土流失比例高。雅安水土流失面积为 3765.5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2.3 % ,在“十五”期间水土流失面积有850.51平方公里得到治理,但是还有2914.9平方公里需要治理。
4 、“占优补劣”情况多。近年雅安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多为城郊及平坝地区的良田沃土,而开垦整理的耕地多选择在山区、丘陵或滩涂,由于新垦整治的耕地肥力水平低、结构差,又没有培肥地力的跟进措施,致使其在5-10年内难于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
5 、耕地污染日趋加重。据四川省农业专家在2004年对2434万亩基本农田进行抽查分析:其中潜在污染为69.42万亩,已经污染的22.8 万亩,合计占抽查面积的3.84% ,尤其在城市和工矿企业附近情况较为严重。部分耕地中福、汞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导致该区域的各类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近年针对雅安实际,市农业部门对雨城区、名山县、荥经县、芦山等县的茶叶、小麦、油菜籽抽样调查,发现小麦、油菜籽铅、砷也有不同程度超标,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危及人民身体健康。
二、耕地质量建设情况
(一)耕地改造数量情况
国家历来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每年投入用大量的资金对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以提高耕地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从2000年9月到2006年底,我市改田改土累计投入资金总额约为8261.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563.02万元,集体和群众集资(主要是投劳折资)4698.51万元,投工1469.14万个,据有关统计改造面积是30.76万亩,照理说现有的高产农田的面积是比较乐观的了。但实际的高产农田远比此数为低,据调查,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改田改土面积未落到实处。我市改造中低产田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农业综合开发和以工代赈,按国家下达的计划,约占我市改造面积的80%左右,但一些地方把改土资金用于修乡村机耕道、结构调整或发展优质粮油作物,没有严格落实到农田基本建设上。
二是以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代替中低产田土改造面积。衡量高产耕地主要有土层厚度、土壤平整度、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和水源条件五个方面的指标,而部分地方把水渠、水沟穿过的面积都称之为高产田土建设面积,显然极端片面。
三是国家改土项目亩平投入低。农业综合开发和以工代赈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土的投资经费大致为400元左右,而真正通过既改形、又改质来建设一亩高产稳产农田,投资约为800-1200元,很显然,在项目实施后,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
四是改造面积的重复计算。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几种项目经费打捆使用,搞几个工程后,各报改造总面积,结果有几种项目,面积就增加几倍;二是在过去的改造区每隔几年重复搞一次,结果重复几次,面积就增加几倍;三是过去曾经改造,因质量较差或经灾害而毁损,经过重新改造后又上报新增面积而没有减去被毁损的面积,这样造成土地面积重复。
(二)耕地改造效益情况
按照我市1999 年以来建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1万亩计算:
1 、经济效益:每年可多产出粮食约1000公斤,折币约2.4万元。实际上,中低产田土改造后多数农民用于结构调整,据各区县调查统计,若用于发展经济作物平均每亩增收约400元,共计400万元。
2 、生态效益:我市改造的中低产田土中,坡耕地约5.0万亩,按每亩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2 吨计,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600万吨,相当于40万亩坡耕地2 厘米厚的耕层土壤;由于坡改梯增厚了土层,每亩可多蓄土壤水30立方米,相当于建设了一个蓄水1.5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
三、耕地质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和以工代赈投入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土的资金每年约650万元,按每亩实际改造费1200元计(实际费用改田约300元,改土1500元),只能改227.5万亩,按我市现有中低产田土43.4万亩(统计数)计,目前国家每年计划指标2万亩,还需改21年。而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和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等重要工作由于国家投入不足而进展缓慢。
(二)集体和群众集资难度大。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设施筹资建设按规定实行“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各县因为乡村负债沉重、农民贫困度高、宣传动员不得力、农民认识不到位等多种原因,提高耕地质量的各类资金筹集变得更为困难。
(三)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据我市汉源、荥经、天全、芦山等县数字调查统计,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从事其它产业,全市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远远不足,且多为老弱和妇女,过去农田水利建设中红旗招展,声势浩大,人头攒动,烈火朝天的场面难以再现。
(四)管理体制不顺。雅安耕地建设和改造经费主要来源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以工代赈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和国土整治的新垦、整理耕地项目。由于责、权、利的分离,部份区、县的积极性不高。
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耕地是经过人类开垦和世代培育,用于种植农作物并可连续耕耘的土地,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根据雅安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且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严重的现实,雅安只能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和加强质量监管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
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耕地质量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但雅安耕地质量状况令人堪忧,不仅表现在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基础肥力差、水土流失重、耕地污染加剧等方面,还因为复种指数继续加大,肥料不合理施用及片面追求农作物产量等多种原因,耕地肥力状况下降。只有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正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关键。
三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耕地质量下降,养分失衡,保水保肥能力差,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数量低、质量差,致使产值下降,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50年代我市每公斤化肥可生产粮食15公斤,90年代已下降为7公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四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大措施。雅安的中低产田土中,5°至15°的坡耕地有91.76万亩,(其中耕田60.36万亩, 坡耕地31.4万亩)15°至25°坡耕地约38.87万亩(其中耕田14.03万亩, 坡耕地24.84万亩)(国土详查数), 占旱耕地面积的76%,但这部分坡耕地每年的土壤侵蚀量达2.13亿吨,占耕地侵蚀量的78%。土壤和养分的流失,不但造成江河、塘、库、堰的泥沙淤塞,而且污染了水体,更为严重的是我市在夏季洪涝和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这样对雅安数量巨大的坡耕地来说,不但需要得到治理,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坡耕地治理的巨大空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可行和必经之路。
五、加强耕地资源管理及对策
从我市实际情况看,要利用现有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从抓耕地质量建设入手,走内涵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设高产、丰收大粮田,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根本转变,确保我市粮食安全和其他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将耕地资源管理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各区县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强耕地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将其纳入我们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措施,狠抓落实,持之以恒,收到实效。
(二)加大耕地质量建设的投资力度。应本着“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拿出不低于20%的资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耕地质量建设,防止“占优补劣”,要对开发、整理的新增耕地加大地力培肥建设,提高新开发、新整理耕地的质量,确保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与耕地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按照国家即将出台的《耕地保养管理条例》 的基础上,加强耕地管理保护措施,确立耕地质量建设和依法管理。并依照《 四川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和《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耕地管理执法主体,在严格耕地数量保护的同时,强化耕地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