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神秘青衣羌人的归宿?

来源:
2008-03-09 00:00
浏览:
收藏 打印

  三千多年以前,一个神秘的民族生活在青衣江流域。他们以务农为主业,开荒种地,灌溉农田。作为古羌人的一支,他们被称为“青衣羌人”。在青衣江流域,这个民族建立了一 个古老的奴隶制政权“青衣羌国”。今天的雅安,就位于这个古国的故地。
  千年的岁月辗转,青衣羌国早已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而青衣羌这个民族,在现于史籍的只言片语中,也走进岁月的迷雾,不知所终。
  这个早已消失的远古民族,可曾在自己曾经的家园,留下些许的文化遗产和记忆?
  巧合,还是文化遗存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七。雪花纷飞的宝兴县硗碛乡,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当地的嘉绒藏民们,迎来了自己的传统民族节日“抬菩萨节”。藏族乡亲穿上了鲜艳的民族服装, 戴上了独具特色的精美饰品,庆祝佳节。
  在曹宏编著的《雅安市建制沿革史》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东晋咸康年间,李寿引獠人入蜀,占据汉嘉郡,青衣羌人“退居二郎山,夹金山区”。这是关于青衣羌人最近也是最后 的记载。之后青衣羌人的踪迹,在各种史籍上都成了空白,神秘的民族,好像从“二郎山,夹金山区”失踪了一般。
  今天的藏乡硗碛,正位于夹金山脚下,就是《雅安市建制沿革史》中记录的青衣羌人的“失踪之地”。从当地耿直豪爽的嘉绒藏族百姓身上,记者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巧 合。因为这些巧合的存在,在现世的我们和远古的青衣羌人之间,似乎一下子有了若隐若现的联系。
  巧合1:服饰
  面前是几位身着节日盛装的嘉绒藏族妇女。绣了花的青色长袍外,套上一件纯手工的羊毛背心,有的还绣上了靓丽的花纹,长可及腰的藏族项链“嘎呜”和“邓贡”闪闪发光。头 顶盘着长长的发辫,上面搭了一张黑色的“顶帕”,再系上色彩鲜艳的“头绳”,串上镶嵌了玛瑙的银质头饰“达弓众”,嘉绒藏族妇女的民族服装,可谓光彩夺目。
  记者一边欣赏着她们的服装,一边和这几位藏族大姐聊起了天。
  “大姐,你们的衣服真漂亮!只是我们这里的藏族服装,和西藏那边的藏族服装好像有点区别。”
  “是啊。”身着这种“青衣”,佩带了民族饰品的藏族大妈常敏回答道,“我们这里的服装很独特,有些地方和羌族有点像。”
  巧合2:语言
  硗碛乡新场镇上林立着藏族乡亲开的藏家乐,为往来的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在其中的一家藏家乐,记者从四十多岁的老板龙绒那里,听来了一个“奇怪”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年轻的龙绒常常在森林里挖药材。一次,他来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结果在密林里迷了路。正在龙绒一筹莫展的时候,幸运地遇上了几位羌族老 人。龙绒便用嘉绒藏族的语言,向老人们问路。结果,这几位羌族老人的回答,却让龙绒大吃一惊,“他们不但听得懂我的话,而且他们的语言,竟然和我们非常相似!”龙绒回忆 道,“我们可以用本民族语言彼此交流。两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几乎一模一样。”
  巧合3:特色食品
  新场镇周围的山上,坐落着一串依山而建的藏族民居。在藏族少女肯处家里,记者看到了嘉绒藏家制作的传统食品,“猪膘”。
  传统的藏家房屋,一楼通常供人居住,二楼用于储存粮食干肉。肯处的父亲很热情,带着记者来到了自家的二楼。在二楼的天花板上,放满了已经制作好的“猪膘”。这是一种可 以长时间储存的干肉,杀猪后去掉四肢,将猪肉切成块状,放置在通风处风干,食用时再用刀切割。“猪膘”一般可以存放两年,两年过后,味道就会有些涩口。“在以前,家中囤积 的‘猪膘’多少,也是这家人富裕程度的象征之一。”肯处的父亲介绍道。
  互联网上一查,“猪膘”这种食物,同样也是羌族的特色食品。
  巧合4:游戏
  据当地人介绍,在宝兴县的藏族乡亲中,还盛行一种多人游戏。游戏时,参加者中的一人用身体护着一块石头,并且不断旋转来避开其他人的进攻。这种游戏在当地很受欢迎,而 在羌族聚居的阿坝州,同样流传着这样一种游戏。
  相近的服饰,相通的语言,如出一辙的特色食品,类似的民间游戏,在这个聚居着藏族百姓的美丽山乡,为何有着如此多的羌人文化符号?留下这些符号的,是否就是史籍中记载 的最后迁徙到这里的青衣羌人?
  “归宿之谜”
  夹金山脚下的宝兴县境内,沿着青衣江源流东河冲击出的狭长河谷,形成了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带。自春秋战国开始,这里就为中原文明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汉, 藏,羌等民族在这里接触,交流,融合。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地区地处边陲,交通要道的两侧又尽为大山,易守难攻,相对封闭,这些条件的存在,使得一些独特的古代文化,有了 保存到今天的可能。
  作为雅安地区已知最早的开拓者和政权建立者,青衣羌人最后见于史籍的时间是东晋咸康年间,地点就在二郎山和夹金山区。在隋唐时期,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影响达于 夹金山一带。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巍峨的夹金山脚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才造就了今天嘉绒藏民身上,灿烂独特的藏族风情?
  中国文化史硕士,川农大文化史授课教师尹君认为,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青衣羌人完全有可能通过上千年的交流,将自身文化传播到藏人身上,使其作为文化遗产存留至 今。
  据相关资料显示,解放前,嘉绒藏族聚居区尚在实行土司制度的时候,宝兴县的穆坪土司和汶川、金川县等地的嘉绒藏族土司,都拥有源于西藏的族谱记载,其中杂谷土司,甚至 将祖先上溯到了唐代吐蕃大将悉坦谋。这些家族谱系,即是嘉绒藏人主干来自于古代吐蕃的证明。而先于吐蕃到达今天宝兴县境内的青衣羌人,此时很可能和藏人接触、交往,并在民 族交流的过程之中,将自身的风俗文化,传播给了邻近的其他民族。
  在宝兴县文管所的陈列室里,存放着一枚双耳陶罐。如果不是那个“山羊头”印记,这枚陶罐也许不会引起记者的注意。“陶罐上的这个‘山羊头’,是古代羌人的独特图腾。” 宝兴县文管所所长宋甘文介绍道。
  “在宝兴县发现了大量的石棺葬文化,其中有不少三叉格剑出土。”对于古羌人在宝兴县的活动证据,雅安市文管所所长李炳中向记者介绍道,“石棺葬是古羌人的独特葬俗,三 叉格剑更是古羌人的代表性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在古代,宝兴地区确实有大量古羌人存在过。”
  留下这些文物的,是否就是青衣羌人?对于这个问题,李炳中表示,“这个很难说,因为还没有发现相关的文物证据。”
  宝兴县政协副主席姚世康,曾经深入当地少数民族地区调研,了解民风民情。在此过程中,姚世康发现了当地民族文化中的羌人符号。对于青衣羌人的“最后归宿”,经过调查考 证,姚世康认为,经过和汉人的长期交往,大部分青衣羌人融入了汉人,而剩下的一部分族人,一直北迁至了今天的宝兴县境内。在长达千年的交流融合中,受到周边藏汉等民族的不 断影响,这支青衣羌人最终也消失在民族大融合的波澜中,融入了藏汉等民族。而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存留在了同样生活在夹金山南麓的嘉绒藏人身上。
  [记者手记]
  民族融合
  造就的文化奇葩
  因为文物和史料记载的缺失,神秘的青衣羌人最后的归宿,成为一枚“失落的指环”。
  但是,没有复原的历史场景,却掩盖不住文化交融带来的光辉。在夹金山脚下的藏乡,精美独特的民族服饰,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与众不同的民间游戏,这些神秘的印记,依旧 保留了千年前,那场恢弘的民族大融合留下的痕迹,也带给了现世的人们,一种别样的美感。
  这种美感,就像那悠扬的羌笛,酝酿在青稞美酒中,发出了经久不散的醇香。灿烂多元而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给雅安的珍 贵馈赠。
  来自中原的秦砖汉瓦,闪烁着青铜光泽的古蜀余辉,骁勇豪迈的吐蕃风情,围绕着来自西边的牧羊人,吹响了羌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青衣羌人,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里,通过接触,交流和融合,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和延续了下来。
  从远古直到现在,古老的王国早已不复,而建立王国的人们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依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涌动的血脉中,生生不息地向前流淌。
  实习生陆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