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养蜂“摘贫帽” 拓宽道路尝“甜头”——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村民宋加良一家的脱贫故事

来源:
2017-04-27 09:57
浏览:
收藏 打印

宋加良的女儿宋兴惠正在检查待用的蜂叶。

22日上午9点,乘着连续多日的晴好天气,宋加良决定,到远处山中照看放养中的蜜蜂。

宋加良今年67岁,腿部有残疾,早些年,他也曾尝试过特色种植、养殖,但都以失败收场。脱贫攻坚工作展开后,他在养蜂事业上看到了希望,依靠养蜂脱了贫,还成了当地产业脱贫的示范榜样。如今,他不仅将养蜂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了女儿,又搞上了土鸡养殖,一家人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劲头十足。

父女齐上阵

依靠养蜂脱了贫

宋加良家位于国道351线旁,院坝平整如新,卫生间是独立的,杂物间内整齐堆放着干柴火。“这是去年11月,完成农房改造后才有的模样。”说到改造后的家,他女儿宋兴惠眉眼间充满笑意。她说,整洁卫生的居住环境,能激发人内心干事的劲头。

晾好衣物后,宋兴惠抓上一顶防蜂帽,爬上了院坝外侧的一段缓坡。这里的阴凉处放置着4个蜂箱,两个尚有蜂群,另外两个则是为几日后分蜂准备的。移去蜂箱上的砖块和油布,轻轻从空置蜂箱中取出一扇蜂叶,宋兴惠看得非常仔细。

这些养蜂的技能,师出其父。

宋兴惠今年40多岁,被查出患有较严重的高血压已有8年。因此,她平日里不能从事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只能在家操持的家务。2015年前,一大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其丈夫李建华打零工维持。

受扶贫惠民政策鼓舞,父亲宋加良开始养蜂。考虑到自己年岁已高,宋加良也动员女儿加入,并传授自己的养蜂经验和技术给女儿。去年,靠着晴好天气和辛勤付出,宋加良一家共计收获蜂蜜150公斤,以每公斤200元计算,总计收入30000余元,顺利达成脱贫目标。他希望,今年蜂群进一步扩大后,在外打零工的女婿也回家养蜜蜂,一家人齐心协力,好好干好这项“可脱贫、可增收致富”的产业。

拓宽增收路

走特色养殖路

从一开始的3箱蜜蜂到去年底的50箱,宋加良用了不到两年。这得益于民和村驻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按每箱补贴50元的标准,他去年总计获得民和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2500元。

丰厚的回报加上政策的支持,摘掉贫困帽子的宋加良干劲十足。

今年3月初,他拿出7500元,新购回了30箱蜜蜂,将蜂群数量增加到了80箱。预计今年采蜜季节结束时,可收获优质蜂蜜240余公斤。

“对贫困家庭和已脱贫家庭,如果今年新增蜂群,村里考虑再实施一次奖补激励,进一步提高大家脱贫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对宋加良的劲头,民和村第一书记景兴智及时送上了鼓励。

回想脱贫路,宋兴惠透露,父亲在产业脱贫中经历了不少坎坷。

早些年,脱贫攻坚还未开始时,宋加良养过长毛兔,喂养数量最多时有40多只。但因不了解市场行情、盲目跟风,加上身体状态不佳,那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如今,有了养蜂作为支撑,宋加良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找到了更多自信和勇气。

为拓宽增收渠道,今年3月,他又购回了20只土鸡。“目前这些鸡都喂在家里的圈舍中,准备今年内将规模扩大至约100只。”宋兴惠说,土鸡养殖规模达到一定数量后,他们将采用林下养殖的方式,提升土鸡的品质,这样更能卖上好价钱。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