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民族团结路 丹心书写履职为民情 ——记雅安市政协委员韩福强
□转载自《雅安日报》
工作中的韩福强
□本报记者 郑雨莎
盛夏的汉源县富林镇,阳光洒满藏家儿女的笑脸。身着藏族服装的韩福强带领村民跳起欢快的锅庄舞,欢笑声与歌声在山谷间回荡。
作为雅安市政协委员、汉源县藏学协会会长,这位藏族汉子常年奔走在民族团结与民生服务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族情谊,以担当诠释政协委员的履职初心。
党建为纲聚共识
民族团结铸同心
“党的政策就像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每个民族的心房。”在汉源县藏学协会会议室,韩福强指着“凝心铸魂强根基 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照片,向记者讲述起去年学习的场景。彼时,他带着协会10余名骨干成员,围坐在桌前,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学习心得。
韩福强深知作为汉源县藏学协会会长的重任。他坚守党的理想,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在他的引领下,汉源县藏学协会成为政府联系民间组织、普通群众的纽带,为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何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韩福强找到了文化活动的载体。在他的推动下,汉源县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藏族传统节日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
他向记者翻看手机里的一段视频:在2024年藏族还山鸡节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现场,各族群众手拉手围成圆圈共舞,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当时有位汉族大姐说,第一次这么深入了解‘还山鸡节’,很有意思。”韩福强笑着说。这样的场景,正是他搭建民族沟通桥梁的生动体现。
在担任会长的日子里,他还积极推动藏学研究与交流,组织汉源县藏学协会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越西县,雅安市宝兴县、石棉县等地的藏学协会开展交流互访,搭建友谊桥梁。创新组织各种文化传承交流活动,持续开展藏历新年、藏族“还山鸡节”等节日庆祝活动,通过“锅庄舞”、歌曲等形式多样的舞台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藏族文化的魅力,不仅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促进了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生为尺践初心
解忧纾困显担当
“最近身体好些没?收入怎么样?”今年6月底,韩福强走进汉源县安乐镇鹤梧村布姆色卡的家,与她亲切交谈起来。这样的走访,是他每年的“必修课”,笔记本里记满了几十户困难家庭的需求:谁家孩子该交学费了,谁家老人需要轮椅,谁家缺过冬的棉被。
委员履职,民生是最大的关切。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活动,关注困难家庭的生活状况,关心困难学生的成长,关爱孤寡老人,是韩福强一直坚守的责任。
2023年,他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捐资助学活动,向12名困难家庭学生每户捐赠800元。受助学生家长布姆色卡至今难忘:“韩会长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将来建设家乡’,这份心意无比珍贵。”
如今,韩福强又在进行新一轮入户走访,了解困难学生的情况,今年9月,一场“中华民族一家亲”捐资助学活动又将举行,为许多家庭带去希望。
韩福强深信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传承藏族文化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积极开展走访联谊活动,深入群众调研藏族文化,先后在石棉县永和乡,汉源县晒经乡、坭美彝族乡等走街串户,搜集整理藏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用调研成果赋能藏族文化传承。
政协委员的身份,赋予了韩福强更广阔的履职平台。2024年底,他多了一个新身份——汉源县人民法院石榴籽调解室特邀调解员。这支由代表委员、村组干部、退休党员及藏、彝等民族同胞组成的调解队伍,旨在化解纠纷,同时监督法院工作。
“情理法交融”是韩福强的调解智慧。一起棘手的赡养纠纷案中,老人刘某状告长子。韩福强没有生硬说教,而是以自身经历拉近距离:“我们家也是兄弟几个,该理解的还是得多理解,父母高寿是儿女的福分。”他结合法官“赡养有价,亲情无价”的劝解,最终促成父子和解,长子当场支付了赡养费。看着父子俩离去的背影,韩福强深感,调解如同让石榴籽紧密相抱,弥合的是裂痕,传递的是温情。
从乡间田野到调解桌前,韩福强的履职足迹深深印刻在汉源大地。他怀揣对民族文化的赤诚与对和谐愿景的执着,在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中默默耕耘。正如他常说的,履职如同照料石榴树,唯有扎根泥土,栉沐风雨,方能籽粒饱满,紧紧相拥——这正是他守护和耕耘的,一个各民族共生共荣、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心的美好家园。
委员寄语:
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共识,促进团结进步,务实履职、倾心为民,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行动践行初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美好家园贡献委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