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折翼”林业部门急救——雨城区林业局救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
黑鹳档案
黑鹳(学名:Ciconianigra),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黑鹳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仅有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周围地区扩散游荡。
12月11日,雨城区林业局接到群众举报,一只不知名大鸟现身雨城区对岩镇陇阳村三组。得知此信息后,雨城区林业局野保科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救助,最终将黑鹳送往雨城区碧峰峡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治。
大鸟落田间群众求助
林业部门紧急救助
12月11日下午3时许,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雨城区林业局野保科办公室的宁静。“我这里是对岩镇陇阳村三组,有一只全身黑漆漆的鸟飞不动了,你们来看下嘛。”110指挥中心转来热心市民电话,发现一只不知名大鸟,请求救助。
时值冬季,气温偏低,此时的野生鸟类最容易受天气原因影响而受伤。雨城区林业局野保科工作人员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驱车赶往现场。
半小时后,野保科的工作人员赶到了热心群众的住地。踏进农家小院,一只浑身漆黑,仅腹部有着白色羽毛,长相酷似鹤类的怪鸟孤零零地站在院坝当中。“它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样子。”野保科工作人员说,这只大鸟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受伤就是生病了。初步检查发现,这只大鸟体长1米,翅膀处还有旧伤。
经过询问热心群众,野保科工作人员得知,这只黑色大鸟是在田里被人发现的。发现时,已失去了飞行能力。有人靠近时,它只是象征性地扑腾了几下翅膀,既飞不起来,也没有精神。为更好地对这只大鸟进行保护,热心群众从田里将它抱回家中,并打了电话报警求助。
网上作比对身份确认
救护中心赶来收治
“这到底是啥子鸟哦?”将大鸟带回林业局野保科,其身份却成为一个谜团,有人说像是某种鹤,又有人说像是水鸟。经过网上搜索大鸟的相关特征,并进行现场比对,工作人员确定了大鸟的身份——黑鹳。据资料显示,黑鹳曾经是一种分布较广、且较常见的一种大型涉禽,但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减少,属于我国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
通过进一步观察,工作人员发现,这只黑鹳身体状况堪忧。为更好地救助黑鹳,工作人员拨通了雨城区碧峰峡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电话,请求救治。
接到求助电话后,碧峰峡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度重视,派专车专人前往雨城区林业局进行收治。专业救助人员现场检查后发现,这只黑鹳的情况不容乐观,当即决定将其转移到条件更好的救护中心进行治疗。
黑鹳突然死亡尸体封存
救助人员表示惋惜
紧急转往碧峰峡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后,工作人员首先为黑鹳准备了它爱吃的泥鳅、小鱼等食物。然而“美食”当前,黑鹳却视若不见,蜷缩在房屋的角落里。
第二天一大早,工作人员最不愿见到的一幕发生了——黑鹳死了。具有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生病后的表现有很大区别。由于野生动物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很强,即使病情已经很重了,但在外部看来,表现也不会特别明显,所以往往有很多野生动物貌似病情并不严重,却会突然死亡。
碧峰峡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由于黑鹳属于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尸体已经冰冻保存处理。需在林业部门许可后,才能进行解剖检查。初步断定,黑鹳死亡是由疾病引起。
对于黑鹳的死亡,雨城区林业局野保科负责人表示惋惜。“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属于极其珍稀动物,种群数量极少,死一只就少一只。”
据了解,近年来,雨城区境内每年救助野生动物的案例在10至20起之间。此次救助黑鹳也并非第一次,早在两年前,在雨城区大兴镇,野保科也曾救助过一只黑鹳,值得庆幸的是,那只黑鹳被救助后恢复良好,已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