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与茶相伴六十余载 ——老茶人董年性翁剑炯夫妇的茶语人生

来源:
2023-07-02 00:15
浏览:
收藏 打印

2011年5月1日,董敏雷(左)陪父亲董年性(中)、母亲翁剑烱(右)到二老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名山中峰万亩茶园故地重游

口述人:董敏雷,男,1965年7月生,四川雅安人。

父亲是2017年8月16日90岁高龄时离开我们的,母亲于2020年8月16日89岁高龄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母亲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一起在当年的雅安地区茶叶进出口支公司工作生活了60多年,伴随计划经济时期的雅安茶叶一路走来,见证了雅安茶叶半个世纪以来在保障边销、促进交流、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父母与雅茶结缘

父亲董年性,重庆人,1927年生。1946年考入重庆的西南学院(抗战期间叫陪都工商学院)经济专业读书,1950年毕业分配到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下属的西南区油脂公司工作,1951年调入在重庆的中茶公司西南区茶叶公司。母亲翁剑炯,浙江宁波人,1931年生。1949年10月从上海考入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干部学校,1951年毕业分配到中茶公司西南区茶叶公司工作。

中茶公司西南区茶叶公司也是西南军政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国有公司。西南军政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六大行政区政府之一,驻地在重庆。遵照中央指示,1953年2月28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改称为西南行政委员会。

1951年,父亲在西南区茶叶公司计划科担任副科长,主持工作。母亲毕业也分配到公司计划科,与父亲同一个科室。1954年,按照中央决定,西南行政委员会与其他几个大区一级行政机关都撤销,西南区茶叶公司也同时撤销,父母被调到西康省茶叶公司工作。1955年9月,西康省部分区域并入四川省后,父母被调到了雅安地区外贸局工作,之后曾经被安排到外贸局下属的雅安茶厂工作了两年,后来又调回省外贸局雅安地区办事处(后又改为地区外贸局)茶土科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为了发展经济,雅安地区恢复了几个外贸支公司,其中就有雅安地区茶叶进出口支公司,业务还要受中国土畜食品进出口公司茶叶总公司、四川省公司的直接领导。

后来机构几经变化,雅安地区外贸局改为雅安地区对外经贸公司,领导下属的几家外贸支公司,并于1984年10月成立了雅安茶叶贸易中心,我父亲担任中心秘书长。不久后,雅安地区对外经贸公司又恢复为雅安地区外贸局。我父母就在雅安地区茶叶进出口支公司工作,一直到退休。

外贸系统的“笔杆子”

我父母因为之前都在西南区茶叶公司工作,对茶叶业务很熟悉,所以调到雅安后很快就能适应这边的工作。父亲的写作能力很强,非常肯钻研,在单位得到重用,领导的汇报材料、主要的业务材料都是他来写,他也是当时外贸系统出了名的“笔杆子”。

父亲勤奋敬业,勤于写作,并将自己在各种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装订成册。我家里有一本父亲用线装订的1982年至1987年刊登在省级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装订本,主要是《四川日报》《茶叶科技》《四川对外经贸调研》等刊物上发表的父亲写的茶叶方面的文章。那时向《四川日报》投稿是很难被选中发表的,父亲写的《开发蒙山宝,增产名优茶》被刊登在1985年10月25日《四川日报》第二版。

1984年10月26日,中共雅安地委(今雅安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情况》第二十四期全文刊发我父亲撰写的《发展南路边茶生产是发挥我区农业资源优势的一项战略决策》一文,供决策参考,并上报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组。

1986年,父亲编写了两册峨眉毛峰资料,可惜第二册手稿遗失了,第一册手稿保存完好,上面详细记载了峨眉毛峰的地方标准、制作工艺及当时的产量、价格、产地、销售、出口等情况。

父亲撰写的许多茶叶方面的文章和材料,主要依据我母亲提供的基础数据写成。我母亲从20世纪50年代初在西南区茶叶公司时就开始搞茶叶方面的计划、统计、生产等业务工作,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制作成各种报表。到雅安工作后,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母亲经常乘坐客车(当时单位公务小车很少)深入天全县、荥经县、名山县(今名山区)的茶厂和供销社了解生产、调拨和购销情况,有时还深入当地的公社了解情况,反复核对数据。

20世纪80年代,我母亲还参加了《雅安地区茶叶区划》的撰稿和论证工作,是撰稿人和论证人之一。父亲母亲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人,认真对年轻人传帮带。

我的爱人郝逸红1988年从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食品系茶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雅安地区茶叶进出口支公司工作,是当时茶叶公司少有的正规茶叶专业大学生,技术方面很专业。在我父母影响和指导下,她很快适应了工作。

峨眉毛峰香飘国外

雅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于茶叶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雅安积极恢复发展名茶生产。在吸取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恢复生产出蒙顶石花、蒙顶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传统名茶。

父亲的工作笔记中记录着1964年全省名茶和地方产品会评结果,全省名茶共9种:山城翠螺(特级)、大叶银针(特级)、小叶银针(特级)、青城雪芽(灌县)、沄山玉蕊(特级)峨蕊、蒙顶石花、蒙顶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其中重庆市3个,成都市1个,乐山市1个,雅安占了4个,当时省里明确今后就重点发展雅安蒙顶茶——石花、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扩大出口,雅安地区外贸部门以雅安凤鸣乡桂花二队为基地,恢复名茶生产。听父亲讲,当时雅安地区茶叶进出口支公司抽调了钱云峰和袁万昌两位技术很好的师傅负责技术研发和指导,两位师傅从前在茶店做茶,在四川省都是很有名的。他们在继承蒙顶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国内其他名茶外形内质的优点,采用烘炒结合,扬烘青之长,避炒青之短,研制出了独具风格的凤鸣毛峰,这个毛峰做出来后,色香味形俱佳,品质很好,拿到省茶叶公司去审评,获得了高度好评。后来省茶叶公司为了适应外销,于1981年定名为“峨眉毛峰”。 

蒙顶甘露、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都是卷曲形名茶,而峨眉毛峰的外形是紧细圆直,相当美观,选用的鲜叶原料不同甘露的独芽,采用的鲜叶原料是一芽一叶初展,所以说当时它是创新产品。

峨眉毛峰创制成功后,文字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评审材料、各种评优评奖材料都是我父亲写的,这款茶先后被商业部、农牧渔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9月,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四川省选送的峨眉毛峰、工夫、竹叶青等3种茶叶荣获金质奖。父亲保留的1985年10月25日《四川日报》第二版上,刊登有“四川茶叶香飘国外——我省三种茶叶荣获世界金质奖”的头条消息,并加编者按:“四川种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四川产茶,源远流长。四川茶叶应该有自己的影响和地位,四川名茶生产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

整理南路边茶史料

南路边茶是一个传统名称,专指成都出南门以外的川西地区生产,并长期销往甘孜、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地区的茶叶。

雅安自古以来是南路边茶的生产中心,计划经济时期南路边茶被统称为“边销茶”。父母亲工作期间,开始是计划经济年代,后来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南路边茶的销售还没有完全放开。

父亲在公司主要负责业务工作,比如编制计划,主要依据上级下达的计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分解到各个厂家、各个部门。包括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父亲还参与一些决策,那时政企不分。后来父亲当了经理助理,不具体做计划统计了,协助经理研究业务,做一些管理工作。我父亲还被雅安地委(今雅安市委)政研室聘为特约研究员,为雅安地区茶叶生产、发展、经营等出谋划策。1988年,我父亲退休,又被原单位返聘,一直工作到1991年。

父亲写了很多南路边茶方面的文章。那时的南路边茶是战略物资,是雅安外贸局按计划来组织生产,然后由商业部调拨给边疆民族地区的。

南路边茶是中国黑茶最早的传统产品,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交流、贸易发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全面记述、总结、研究南路边茶,中共雅安地委(今雅安市委)统战部、党史研究室组织专门班子,抽调业务骨干,通过大量查阅档案资料、广泛开展调研,编辑整理了自唐代以来南路边茶的起源、兴衰,直至社会主义新时期南路边茶的面貌。于1989年3月召开了《南路边茶史料》审稿会,我父亲提供了相关资料,参加审稿会。1991年1月,《南路边茶史料》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的父母在雅安工作多年,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遗产,如很多工作笔记本、他们当年收集保存的资料等,特别珍贵的是一些老照片。如1989年3月14日,参加《南路边茶史料》审稿会的全体同志的合影;1985年12月,在拿到第二十四届世界食品评选会金质奖奖牌后,雅安外贸公司相关同志在省外贸公司办公楼外的合影……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5月1日,我陪父母到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名山中峰万亩茶园故地重游,当时我父亲84岁,母亲80岁,他们看到雅安茶产业快速发展,感到非常欣慰。 

  陈书谦 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