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延杨家大院多少繁华雨打风吹去……
4月20日,芦山县思延乡清江村的田野里,油菜花渐渐褪去金黄的衣裳,显露出青色的果实。
思延乡清江村三江口组,一排排新修的楼房坐落在山林间,偶尔也能看到一些老式瓦房,其中最独特的,是一座四合院。
"这座四合院是芦山县现存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之一。”芦山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吴伟说。
一块牌匾 展示户主人的荣耀
吴伟停下摩托车,沿着一条小胡同,来到四合院门前。
两根柱子支撑着大门,门前是一块平整的石板。
大门右侧,堆放着木柴。
最吸引人的要数大门上挂着的匾额。
“盛世耆英!”吴伟念出了匾上的四个大字。
匾额左侧是送匾日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岁次乙已仲冬……亲友……”等字样,而右侧写着关于送匾的缘由,“赐进士身诰奉政大夫雅州府芦山县正堂……官加五级……杨年兄六秩大庆……”等字样。
吴伟解释说,题款中的“奉政大夫”一职,在清代为文官封赠之阶,按清朝典制,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其中奉政大夫对应的官阶是正五品。
奉政大夫是五品文阶散官官职,如能职事,则可任中央六部各司的郎中或地方上的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厅级干部,属于高干。在清朝这是很了不起的。
根据内容,可以确定的是匾额的主人是清朝道光年间在雅州府芦山县任文官的人。匾额是在杨年60大寿之时,杨年的亲朋好为其祝寿所送。
耆英,是古代对年龄较大,并且道德高尚者的称呼。“盛世耆英”匾额,说明匾额主人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名望。
匾额上的字体原来应该为金字,因为岁月的流逝,早已失去它往日的耀眼光芒。
品字大院 兴盛时曾有10多户人居住
走过大门的走廊,来到四合院内。
此四合院由四栋房屋围合成院,院落为南北走向,坐北朝南。正房5间,两旁设有耳房。
四合院保存相对完好,窗户上精美的雕花,屋檐下沾着蜘蛛网的木质雕刻,将大院精美的雕工艺术展现出来。
正房内的神龛,保存完好,神龛正中雕刻有代表“福禄寿喜”的人物和花鸟,左右雕刻有龙形,龙鳞栩栩如生。
立于院坝的石板上,只见大多数的房屋都已被“铁将军”把守,只有右侧的厢房开着门,还传出电视节目的声音。
中午时分,66岁的杨国兰回到曾经的家,四合院内左侧的房屋内。
从1966年嫁到杨家,杨国兰已经在四合院内居住了40余年。去年,杨国兰家将房屋修到了四合院外的公路上,这里就成了她家堆放杂物的地方。
见杨国兰来,住在四合院右侧的张琴莲走出屋外,与她交谈起来。
与杨国兰一样,作为杨家的媳妇,67岁的张琴莲也在这里居住了40余年。不过,张琴莲家并没有搬到外面,他们将木质结构房屋改造成砖瓦结构,继续守着四合院。
张琴莲所站立的石板,已经出现了光滑的缺口,仔细观察,那是人们磨刀所留下的痕迹。
明显的痕迹,证明四合院内曾经人口众多。
“刚嫁到杨家时,这个四合院每间房都有人住,这里大约住了10多户人。”张琴莲说,“都是杨家的人,大院后面还有两个小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叫品字形四合院。两个外院是独立的,但与内院前后连通。”吴伟解释说,“如此大的院落,说明当时杨家人的富有,也证明杨家人在当地的显赫。”
杨家四合院彰显着芦山县悠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大门,关起来自成天地,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也不必看到外面,与世无争,恬静安祥,非常适合家族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放,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鱼养鸟,叠石造景。居住在此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的美好。
如今,四合院内除了一户常住户外,大多数房间空空如也。
黑格尔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概括为“家庭精神”。岁月沧桑,时代更迭,四合院因种种原因大多面目全非。如今,残存的杨家大院,成为我们凭吊历史的重要场所。
飞檐屋脊 体现建筑之美
夕阳西下,一抹残阳余晖柔和地洒在乡村清幽的小胡同里。精致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门,锃亮的门钹,槐荫下摆龙门阵的老人,追逐嬉戏的孩子,还有时远时近的吆喝声……一幅乡村画卷,在宁静的四合院周围慢慢展开。
院内的花草、屋内的家具以及床头、屋脊的雕刻、彩绘,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有说不尽的学问,说不尽的讲究。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和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四合院的飞檐和屋脊,它们体现着四合院建筑的精美。”随着吴伟手指的方向,抬眼望向屋顶,只见屋顶上的青瓦被堆积成一个龙形。
吴伟解释说,一般情况下,工匠们在设置屋脊时,都会用瓦堆放出一些形状,来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
在我国古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在屋脊上看到一些神兽的造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吻兽。吻兽是中国古建筑中屋脊兽饰的总称。
看着由一块块青瓦堆积而成的“神兽”,眼前仿佛出现了建造四合院时候的宏大场面:数百工匠挥汗如雨,努力用双手建造着一个庞大的工程。随之而来的,是四合院主人庞大家族的幸福生活。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世事变迁,繁华落幕,四合院早已失去往日的热闹与喧嚣。
如今,有心的人们,还可以前往这些宁静的小山村,去感受传统的艺术与文化。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