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首都”办盛会 各方专家献良策
7月12日,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日。在“熊猫首都”雅安的宝兴县,数十位国内外知名的大熊猫专家不远千里齐集一堂。
专家云集,就连中国研究大熊猫第一人胡锦矗在会上也只有15分钟的发言时间。
精辟的思路,一针见血的探讨,天马行空的想法……在这里,对于专家们的所有观点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但希望在有限的版面能为喜爱大熊猫,热衷于大熊猫文化的人们呈现出一抹亮色。
川西北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傅之屏
大熊猫栖息地的“拐点效应”与“教育移民”
傅之屏在论坛发言中以《汶川大地震后社区文化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为题阐述了人口增长压力与大熊猫生存环境的诸多关联,以及值得探讨的做法。
傅之屏说,近期不少学者揭示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来自于栖息地持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旅游业兴起导致大量流动人口对栖息地的冲击。然而,我们发现在中国岷山小寨子沟大熊猫保护区,处于栖息地中心地带的尚武村人口却没有增长,甚至一度还出现减少。这里的人口主动移居城镇生活是重要现象,这种被称为“拐点效应”的现象值得关注。
傅之屏认为,在近一个历史时期,全球、包括中国“人口城市化”现象,已经或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趋势。然而,许多大熊猫栖息地土地每人只有0.7至0.8亩,已经承担不起村民生存的需求。人与野生动物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矛盾,正在成为大熊猫、以及许多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比较大的难题。
傅之屏认为,“拐点效应”与“教育移民”如何实现大熊猫栖息地人口的有效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短时间内中国少数民族允许生2至3胎每户的政策不会改变,加之山区教育落后,人出不去,人口持续增加,导致对大熊猫及生存环境的压力增加;另一方面,短期内让国家拿出大笔资金实施生态移民几乎不可能。
傅之屏说按照尚武村出现“拐点效应”的规律,通过支持、鼓励山区孩子读到高中,实现栖息地人口自然扩散到城镇谋生,从而有效控制,零增长、或负增长。面对中国为数不多的49个大熊猫栖息地,这种“教育移民”的思路清晰,操作方便,效果明显,值得深入研究。
中共宝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小林
守住青山国家应出台政策
“国家尽早出台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在7月12日举行的大熊猫高峰论坛中,宝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姜小林提出这一观点。大熊猫栖息地为了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放弃了很多发展机遇,她呼吁国家尽早出台生态补偿机制。
姜小林谈到大熊猫和宝兴之间的历史渊源,以及宝兴在我省借助大熊猫这一世界级品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姜小林说,宝兴县历来十分重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以及大熊猫生态文化的发掘。近几年,宝兴县委、县政府更是审时度势,响亮地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坚持“用规划指导开发、用开发打造精品、用精品树立形象”的思路,在挖掘开发大熊猫文化,发展“大熊猫经济”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大熊猫这一品牌为宝兴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也日益凸现。”姜小林说,宝兴人气兴旺、商贾云集,多项招商引资取得成功,多项国际国内环保和扶贫项目落户宝兴,旅游产业更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我们不应该还在为谁是‘熊猫故乡’而争论不休。”姜小林认为,提升大熊猫文化品牌当务之急和最重要的是整合全省各方面力量,实现资源上的大整合和管理部门、社会产业力量的大整合。
姜小林说,宝兴县9个乡镇均分布有大熊猫,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生存环境,宝兴人民世代守护青山绿水,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发展比较落后。她呼吁国家尽快制定生态补偿机制,为大熊猫栖息地提供更多政策扶持,提高山区群众生活水平。
成都传媒集团 钟健
大熊猫做中国的第十三属相
成都传媒集团的钟健带着他极其特别的想法踏入了大熊猫高峰论坛的会场,他在论坛交流中以《论大熊猫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大熊猫文化的现状和实质,打造大熊猫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战术进行探讨分析。
钟健提出,以一个协会、一家企业、一个媒体、一个基金构建一个环境。从一本小说、一套动漫、一部电影来推广大熊猫文化。同时,通过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来塑造多个鲜活的,有血有肉大熊猫形象,从而进行产品的衍生。
“大熊猫应该成为中国的第十三属相。”钟健说,12生肖是根据12月来确定,但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每隔四年会有一个闰年。对于在闰年,闰月这样重要时间出生的人,他的属相就不能充分表达,能否有一种更珍稀的动物生肖来代表这样特殊的,四年才有一次真正生日的人呢?
钟健说,他提出十三生肖的目的,实际是做十二生肖的生意,这是我们落地的最重要概念。大熊猫文化产业园不是单纯的工业园区,而是通过一个针对终端市场“熊猫主题乐园”将熊猫文化产业上下游企业集中到一起,形成合力推进熊猫文化产业。
西华师大教授 张泽均
圈养大熊猫个体放归野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华师大教授张泽均在论坛发言中谈到“大熊猫的圈养繁殖与野外放归”课题。这是众多专家学者尤为关注的话题。
张泽均说,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目前仅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及凉山等几个隔离的山系中,种群数量低,生存环境破碎化严重。就一些孤立的野生大熊猫小种群而言,仅靠目前的就地保护措施并不足以维持种群的长期续存。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选择合适个体放归野外既可起到促进野生种群复壮的作用,同时尚能减轻圈养种群不断增加的承载负荷。
“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面临严峻的挑战。”张泽均说,尽管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时机已基本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工作已“万事俱备”。作为生物学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动物行为是遗传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环境条件的改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动物一些行为表达的“畸形”,甚至导致某些行为的丧失。
张泽均提出,大熊猫圈养繁殖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能自我维持的圈养种群,最终目标是将圈养个体放归野外以重建或复壮野生种群。目前,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已基本成熟,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将圈养大熊猫个体放归野外以复壮野生种群的时机已基本成熟。然而,各饲养单位在为放归准备合适的对象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