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铸生态 迈向绿色大繁荣——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石棉县林业“三大工程”亮点突出
原始森林
退耕还林后村民住在绿树环绕的山间
可爱的小熊猫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美丽的野花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国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治理工程,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绿色征程,绘制了一幅秀美的西部新画卷。
在称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南麓,有一个沟壑纵横、奇峰林立、峡谷幽深、飞瀑流长、河流密布的地方。
如今,昔日干热河谷的荒凉景象已不复存在,跃入眼帘的是青山含黛,绿草如茵,蓝天碧野,翡翠长廊。
走进石棉,两岸群山含翠,河水清澈如许,遍山身披绿装,翠树掩映街巷,仿佛行进在一幅优美淡雅的山水画中。
自实施“三大工程”以来,这里的人们,用智慧和勤劳、用真情和执着,绘制出一幅幅山与树和谐,树与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收获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过上了殷实而安逸的生活。
“工业中长期规划”、“公益海—孟获城生态旅游规划”、“干果发展规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幅幅美好蓝图,已科学编制。
“以山育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农、城乡统筹、和谐发展”28字箴言字字入心。十年的时间,石棉县依托林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实现了由国家重点扶贫县到山区明珠县的跨越。
“三大工程”
改写生态格局助推县域经济
数据直击:截至2009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45.43%增加到49.48%,林地面积由1999年的1825387.5亩增加到1910286亩,活立木蓄积量由1999年的1650.25万立方米增加到1917.68万立方米。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石棉的稳步推进,石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提升和重新布局。
——林业的生态效益显著。据测算,十年来,该县减少水土流失约100多万吨,河流的水量增加约400万吨。生态建设,为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了坚实堡垒,为石棉的如画山川增添了一道道新绿。
——林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据统计,1978—1998年,全县林业总产值为11744万元,占同期农业总产值的11%。1999—2009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75993万元,占同期农业总产值的12%。通过这两组数据对比,充分说明以林业重点工程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林业的社会效益显著。在石棉,生态建设的理念深深根植于人们心底,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投身到生态建设中。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使石棉在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本地人骄傲,让外地人惊讶。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到该县视察调研时,对石棉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啧啧称奇。
“石棉林业以生态为主服务社会这一重要思想的转变,受到全县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林业事业呈现出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国土绿化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保护事业迅猛发展,林业产业初见成效,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体现的新局面。”石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双志云说。
正是伴随着不断深入解放思想的步伐,深化改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石棉县才快步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和保护良好生态的和谐之路。
“1998年9月1日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我县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将砍树人变成了造林人、护林人。”石棉县林业局副局长刘世明介绍说,实施天保工程后,该县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得到了有效保护,大渡河、楠桠河流域森林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
天保工程
转变发展思路构建生态屏障
数据直击:截至2009年底,石棉县共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7.2万亩,封山育林39.24万亩,飞播造林10.39万亩,减少森林资源消耗78.2万立方米。
十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为石棉县带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树蔽日,浓荫匝地,层林染绿、林海苍茫,森林的生态功能显著提高;珍贵的天然林资源在这十年时间里得到了休养生息;大渡河、楠桠河流域森林生态屏障基本形成,河流的水能蕴藏量大大提高,哗啦啦的流水唱响了石棉“水电立县”的财富之歌。
据介绍,改革开放初期至1998年以前,石棉林业主要以采伐天然林生产木材为主,在当时以“木头、石头、水头”为主的县域“三头”经济中“木头”号称“林大头”,占据了石棉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1998年四川率先在全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停止了对天然林的商品性砍伐。这对以“木头财政”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石棉县来讲,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在这个政策的转型时期,县委、县政府领导表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气魄和决心,带领石棉人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县长亲任组长,副县长、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为成员的天保工程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对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的监督、指导、管理和检查。
588名森工富余人员得到合理分流安置。一个个改建、新建的森林管护站按工程要求,科学、合理地分布到全县各个重要生态节点上。434名专职管护人员常年巡护于广袤的林区。
在森林资源的管护环节,石棉县独创出“属地管理”原则,在全省进行推广。全县272.6万亩森林的管护任务,通过招标(承包)的方式分解到各个乡镇和森林经营单位,管护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双重目标责任。行政一条线,由县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林业局签订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目标责任书;业务一条线,县林业局与各乡镇林业站签订森林管护合同,乡镇林业站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承包合同。制定了《天保护林站职责》、《专制护林员职责》、《护林站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并严格对照考核。全县共签订森林管护承包合同和责任书375份,聘请管护人员242人。
退耕还林
绿了山林富了村民
数据直击:截至2009年,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10.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9.3万亩。全县累计获得国家补助20609万元,退耕农户22034户,人均从退耕还林工程直接获益3117.8元。
安顺乡魁沙干果产业村,擦罗乡福龙、楠桠、田湾乡爱国蚕桑产业村,栗子坪乡公益杉木产业村旧貌换新颜,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映入眼帘:水泥路、沙砾路畅通各村庄,村庄规划有序,树木掩映农家,新房整齐别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建设,是惠农富民之举。
由于石棉地处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村、组大多居住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寒地带,生产生活条件差,生产力低下。传统农业不仅未能改变村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贫穷落后,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1999年,以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的退耕还林工程在石棉启动。
山封了、草种了、树栽了,但如果老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栽下的树、种下的草难免会被再次毁掉。
怎样才能“退得下”,又“稳得住、不反弹”?退耕还林一开始,石棉县就把山川秀美的“绿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钱袋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了使实现退耕还林后达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石棉县委、县政府按照“通过工程实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思路,加快培育和开发林业产业。通过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出林草间种、林果间种、林茶间种、长效与短效树种相结合等多种退耕还林种植模式。
如今,高山以林草为主的畜牧产业带,林草丰茂,牛、羊、猪膘肥体壮;中山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产业带,绿树成荫,硕果累累;中低山河谷区以果树、蚕桑为主的经果林带,人们在一片浓荫里时隐时现,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助农增收、新农村建设,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设生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
由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的建设,目前石棉县生态文明保护开发和推进建设的步子也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据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和贡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石棉作为横断山生物多样性的一块区域,国家珍稀野生动植物和许多重要生物的保护工作,一直都在不断得到加强。
而建设森林覆盖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不受到侵扰、改善河流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职责,如今都正强力焕发成石棉大地的勃勃生机。
石棉县位于世界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横断山区,境内有大熊猫、金丝猴、云豹、林麝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和南方红豆杉、独叶草、珙桐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以及鸟类、兽类等特有昆虫多种。
该县先后建成了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31.3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2%。保护区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功能区的科学规划,建立了保护站,对保护区核心区的农户进行了生态搬迁。除开展封山育林、巡山护林外,保护区还坚持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及时救助野生动物,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使保护区成了雪山云海深处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2008年4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雷一行4人,在石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深山密林中成功拍到了活体野生大熊猫的照片。2009年4月,得到国家林业局的首肯,大熊猫专家们又在邛崃山系救助的野生大熊猫泸欣异地放归于石棉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石棉人民保护生态,积极投身生态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获得的丰硕回报,是石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的明鉴和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保护区所在的范围,是全县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以贡嘎山、田湾河、公益海、月亮湖等为代表的原生态景点虽深藏于大山却早已为世人所期待。在保护的前提下,对这些资源进行高品位的生态旅游开发,将成为石棉生态经济的又一投资热点。
林业发展阔步走进大生态
2008年,被称为第二次土地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中国拉开了大幕。该县140多万亩集体林地迈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步伐,阔步走进了大生态序列。
蟹螺藏族乡地处石棉县西部,是全县集体林业用地面积第二大的乡,集体林业用地面积17.22万亩,参与林改的农户682户。当记者翻越陡峭的山岭到达蟹螺乡江坝村进行采访的时候,正好碰到县林业局在这里发放林权证。淳朴热情的藏族老乡,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用最隆重的仪式庆祝着这个特殊的日子。
石棉县林权制度改革按照组织准备、堪界确权、建档发证、配套改革来进行,坚决按照依法改革、分类经营、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历史的原则,充分实现林地产权明晰、林业经营方式放活、林权流转行为规范、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改革目的。林权制度改革将成为石棉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的加速器。一个拥有林地的农民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国家,看管一片绿色,共建一片蓝天。上万个这样的看管者,精心看管上万块绿地,并且让这份责任父子相传,子孙长续,必定能使石棉百代长青。目前,全县16个乡镇均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确权林地面积132万亩,发放林权证书2.25万本。
在林业强劲发展势头的带动下,以林业为龙头的生态经济产业链在石棉不断发展和延伸。贫困、落后与封闭,渐渐远离这块热土地,石棉经济、社会、城镇乃至人的精神风貌,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9年,石棉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94元,排在四川省山区县前列。随着水电开发项目、生态旅游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石棉县社会经济发展孕育着新的巨变。
开拓进取、勇于奋进的石棉林业人,将在石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借助强劲的西部大开发东风,以高昂的斗志乘势而上,誓在下一个十年里续写石棉生态文明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