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贵”模式 促进茶产业发展 名山区探索生态林业发展之路
名山区现有茶园面积35.2万亩,全区农民人均茶园1.48亩,不过,名山茶园面积虽大,林地面积却十分稀少。为了在有限的林地面积上实现大的林业效益,近年来,名山区遵循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的原则,按照切实可行、适地适树、持续发展的方法,在有限的茶园里大作文章,“茶+贵”模式应运而生,成为破解林业发展难题、提升茶产业的新模式。
有限土地资源里
发展产业新模式
夏季的名山阳光明媚,茶香四溢。走进名山区百丈镇王家村,除了绿油油的茶叶,茶园里的“茶+贵”模式也是这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王家村茶园共套种了银杏树400亩,‘茶+贵(珍贵树木)’600亩。”百丈镇镇长白浪介绍,王家村茶园面积2700多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后续产业种植项目中的特色经济作物项目在该村推行顺利,得到了村民大力支持,大家都认同这一利国利民的项目。
除了桂花树,现在王家村茶园里还套种了经济价值更高的银杏树,共有3万余株,这些树苗没有花费茶农一分钱,全部由名山区林业局提供。
再来看看名山区廖场乡藕塘村。
5月30日一大早,村民魏永贵吃过早饭后就忙着修剪桢楠树苗。旁边空地上,剪好枝的桢楠整齐摆放在一起。魏永贵说,桢楠树种苗目前市场价为每株5元左右,而这些桢楠树种苗都是名山区林业局为茶农免费提供的。
“套种能增加经济效益,我们都很支持。”对于“茶+贵”套种模式,藕塘村村民魏永鹏赞不绝口,不用花钱就能种植、出售珍贵树苗,还对茶叶增收有益,一举数得,当地茶农都主动学习栽种技术,积极在茶园里发展套种。
“‘茶+贵’模式的最大特点为,最大化利用有限林地资源,发挥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和种植物的最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符合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和精细林业的发展方向。”名山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念好“生态经”
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
近日,名山区车岭镇金刚村第一书记张纯前往当地茶园,看到楠木长势良好,他心里充满喜悦。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在这里实施的林业扶贫发展项目“茶+贵”。
张纯是名山区林业局下派到金刚村进行帮扶的党员干部,从事多年林业工作的他说,在茶园里套种珍贵树木,可以为茶树遮阳挡霜,提高茶叶的质量,这些珍贵树木还能让茶园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在生态效益方面,纯茶园改造成生态效益更好的立体生态茶园,使茶园形成‘树+茶’的复层林相结构,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由于套种珍贵树木处于茶园上层,可有效抵御早春寒流,保护茶园免受早春冻害,保证了茶园春茶收入。”张纯说,上层珍贵树木可为茶园提供遮阳环境,使茶树免受夏季阳光灼伤叶片,提高茶叶品质。套种的珍贵树木还能沉降空气中的尘粒,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吸收重金属粒子,进一步保证了茶叶品质。
名山区目前已拥有“茶+贵”立体生态茶园13万亩。
按照规划,到2020年,结合珍稀树木发展、城乡绿化、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及其他造林绿化工作,名山区在现有可利用的茶园地中,将再发展7万亩“茶+贵”项目,届时,全区“茶+贵”立体生态茶园将达到20万亩。
“‘茶+贵’立体生态茶园建设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丰收。”名山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茶+贵’生态林业项目,可进一步提高茶园的生态防护功能,切实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确保生态建设成效,对充分发挥茶文化及绿化、美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茶文化旅游等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保障了名山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