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看博物馆里的“川藏经济协作”

来源:
2023-05-14 08:47
浏览:
收藏 打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在雅安,有两个国家二级博物馆:雅安市博物馆和荥经县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我们能够了解雅安的过去与现在,能预想雅安的未来。

当前,雅安川藏经济协作区建设如火如荼。纵观历史,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交界地带的雅安,自古便是连接川藏两地的桥梁,在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雅安的博物馆,倾听文物在历史长河中发出的回响。

雅安市博物馆展出的“都纲桑儿结藏卜”象牙玺

雅安市博物馆展出的佛像,具有明显的“梵式”佛像特征

“茶马互市”打开交流

雅安市博物馆一楼边茶藏马展厅里,讲述了雅安茶叶与川藏往来的渊源。

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进藏,雅安茶叶作为随嫁礼品,茶叶开始传入西藏。但要准确地说,雅安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经济交流始于宋朝茶马互市。

早在唐代,朝廷就开始设榷茶使,实行官营。宋熙宁七年,由于北方战端,陕西“马道梗阻”,朝廷派李杞、蒲松闵入川办茶,“禁南茶入熙河、泾源路”,将茶马互市的口岸由西北改向四川。元丰四年,宋皇颁诏,令“其雅州名山茶,今专用博马”。当时一匹四尺二寸的大马可换茶一百斤。

自宋神宗以后,军用战马几乎全靠川茶换取,有明一朝以雅安为中心的边茶产区成为汉藏贸易的中心。元、清两朝虽然没有征战马的需求,但以茶易马、茶土交流依然被视为定国安边的重大事务。

茶藏马展厅的“雅安南路边茶大事记”中,记载了从汉朝到今天雅安茶叶的发展历史,从中也可窥探出川藏贸易的渊源。

“南路边茶”延绵至今

边茶藏马展厅的设置,仿照早年间雅安茶号林立的街景。

明末清初,官方控制的茶马互市大为废弛,许多商人纷纷私自来往于汉藏之间贩运茶叶,藏商更是看好茶叶的高额利润,趋之若鹜。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乾隆年间改“茶引制”为“引岸制”。规定四川省茶叶分为三种专岸,其中以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邛崃五县所产粗茶专销康(康巴地区)、藏(西藏)。因五县均出成都南门,因此雅安边茶又称“南路边茶”。

藏人携来交换之物也由原来单一的马匹改为皮毛、麝香、鹿茸、虫草、贝母等土特产和金银,交易规模和数量很快超过以前各代。

展厅中,记录着明清到民国雅安主要茶号和他们的商标、产品,包括义兴、天兴、恒泰等。

义兴、天兴、恒泰等茶号在雅安1958年合并成为国营雅安茶厂,成为全国最大的边茶厂之一。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受国务院委托,雅安茶厂生产优质礼品茶40万份送到拉萨。

馆藏见证川藏贸易

雅安市博物馆二楼雅风流韵展厅的宗教展柜里,展示着九尊佛像以及一个鎏金释迦牟尼铜头像。这些佛像与中原佛像相比,有着明显不同,具有典型“梵式”佛像特征。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枚象牙玺。该象牙玺印文分两行排列,阳刻篆书“都纲桑儿结藏卜”7字,印的整体构造形状为莲座之上供奉光焰熊熊的“三宝”,以莲座为印身,以饼状“三宝”为印纽,“三宝”下有一穿孔,印身背面有明显因多次手执印的磨迹。这是一枚实用印,是明代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僧纲司督纲的印信。

“梵式”佛像和“都纲桑儿结藏卜”象牙玺的发现,都是汉藏在雅安交流往来的佐证。

更加直接的佐证则在荥经县博物馆,博物馆内展示了姜氏家族的“裕兴号”在贸易中与藏族同胞交换或购买的诸多玛瑙、琥珀、护身符等饰品。这些藏品均由姜氏家族捐赠给荥经县博物馆。其中包括一枚1840年东印度公司银币。2023年4月,这一批藏品借展布达拉宫,历经百年,再一次回到西藏,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使者”。

本报记者  鲁妮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