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砥砺前行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石棉教育事业发展实录

来源:
2014-09-12 09:00
浏览:
收藏 打印

石棉中学标准化运动场


教师风采


草科小学教学评估


藏区文化课堂


石棉中学灾后重建教学楼全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加快“一极三中心建设”、建设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山区经济强县和同步小康的重要保障。

  作为典型的山区、老工矿区、移民库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石棉教育的发展存在先天不足。灾后恢复重建,教育资源配置,校园安保等挑战不断。立足县情实际,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石棉如何破题?

  近年来,石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各界和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之下,石棉教育事业浴火重生,办学条件不断升级,机制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师资素质不断提高,教育均衡得到全面改善,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路上奋力前行。

  办学条件不断升级

  “您用慈爱,呵护心灵;您用青春,谱写诗歌;您用无悔,奉献青春;您用智慧,启迪人生;您用平凡,抒写伟大。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 9日上午10时,巍巍鸡公山下,石棉希望小学传出动情的朗诵,全校1500余名学生正利用课间操的时间,向老师献上节日的祝福。

  走进校园,整洁的教学楼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白光,绿荫环绕的校园里生机盎然,铿锵有力的朗诵声仍在塑胶运动场回荡,欢快的气氛使人动情,优美的环境令人舒心。

  霎时,上课的铃声响起,学子们争先恐后地回到教室,电子白板上面又开始书写着新的课程。

  作为地道的石棉人,希望小学朱胜珍老师已有19年的教龄。1993年,希望小学成立之时,考上中师的她便以进入希望小学为目标。

  20余年的时光,朱胜珍已从当初的“准教师”成长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而眼前的希望小学,早已褪却了当年的稚嫩,在“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砥砺下,朝着办标准化、现代化学校的目标前进。

  优美的环境,靓丽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和朱胜珍一道,师生们在优美而现代的校园内快乐地成长。

  1993年王禺荣先生捐资建校,2008年“5·12”严重损毁原址重建,2013年“4·20”扩建学生食堂和多功能教室,希望小学在灾难中浴火重生,由最初的6个班成长为30个班的大集体,由最初的小瓦房成长为现代化高楼。

  希望小学只是石棉办学条件不断升级的一个缩影。不管是石棉的中学、小学还是幼儿园,也无论是城区或是偏远民族地区,全县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数字续写传奇

  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位石棉人的心。按照“三大提升、三大跨越”的战略部署,石棉抢抓两轮灾后恢复重建和四川省义务教育改革试点县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多方争取扶持,进一步改善了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助推全县办学条件得到跨越改善。

  2008年,大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和校舍危房改造,完成了38个项目总投资达2.07亿的重建工程,对部分设配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进行了整合,全县10个少数民族乡中心校都建成了寄宿制学校。

  2011年,加快推进四川省义务教育改革试点县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完成设备采购项目44个, 430万元规划资金,先后采购了学生课桌、学生床和餐桌椅16968套,添置实验设备30余套、网络教室28个、学生电脑825台。同时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对石棉中学、城北中学、小河坝中学、七一中学、希望小学等学校进行绿化。

  2013年,整合资源,积极争取其它资金和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生食堂、教师周转房共5000多平方米;完成数字化教室建设资金130.4万元采购任务,建成数字化教室69间,完成石棉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建设资金60万元、职业中学实训室建设资金63.8万元采购,全县数字化教室建设率达到60%以上。

  ……

  不断更新的数据,彰显着石棉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聚焦沉甸甸的数字,续写出石棉教育跨越发展的传奇。

  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

  创新,是发展永恒的动力。助推教育发展,更需要进行多元化的革新。

  倡导内涵发展,加大开放力度,完善帮扶机制,石棉一直在创新路上摸着石头过河。

  倡导内涵发展,全县办学品位提升了。注重学校软实力建设,大力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校走多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教育之路,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年来,全县共建成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4所,县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2所;市级校园少年宫2个,县级校园少年宫26个,实现了全县学校全覆盖。

  加大对外交流力度,优质的教育资源日臻成熟。采取“名校引领、对口带动、辐射发展”的方式,借用外力,拓宽与先进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空间,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石棉中学和七一中学建立成都七中远程直播班,深化了与成都七中合作交流,共享教育资源;与上海方略集团深度合作,经常性邀请国内教育名师、名家对石棉中学、城北中学进行指导;与省教科所结为帮扶对子,畅通了优先获取全省最新教育、教研、教改信息渠道。

  完善帮扶机制,教育机会均等得到保障。坚持把教育惠民助学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构建帮扶机制,改革招生政策,均衡生源配置,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孤残儿童以及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问题。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一律就近、免试入学,不收取择校费用。在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对全县中高山少数民族学生、移民学生、残疾学生、城市和农村低保户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给予专项资助。

  把少数民族儿童义务教育延伸到了学前班,在10个少数民族乡开设了33个语言过渡班,县财政每年安排70万元专项经费补贴教师工资、学生生活费和教材费。

  建立了由县教育局牵头,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帮困助学责任体系,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建立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育资助体系。

  发展没有终点,创新也无止境。面对新一轮的发展,石棉将继续依靠创新,奋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师德高尚,健康有为,业精善研,内涵发展。”石棉希望小学注重每一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潜质的发掘,以德为先,树立崇高的师德修为;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思想,以勤当头,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教育教学中做到精益求精。

  “教师的全面成长一直是学校的重心工作,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也是学校努力的方向。”在石棉草科小学,全体教师严格遵守“师德四个一”的要求,规范自己每一次言行,上好每一节课,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教师职业是我自小的选择,我的一生也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小学人民教师。”这是朱胜珍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这个崇高而又清贫职业的诺言。

  “把教育平常之事做精细,把教育平凡之事做精彩。”这是石棉新棉镇小学教师苟荣,18年站在三尺讲台不变的信念,从教育教学、教改科研、青年教师帮扶、班级管理到兼任石棉县小学数学教研员,苟荣也成长为四川省骨干教师。

  见微知著。长期以来,石棉县高度重视教师德育建设的精神已经贯彻到每一所学校,深入每一位教师的骨髓。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过硬的专业素质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关键。为此,石棉县构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整体提高”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绩效考核,提高了少数民族乡(校)和边远地区乡(校)教师待遇,落实农村学校艰苦补贴,激发教师积极性。

  建立教育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使用与考核机制,规划300万元的人才建设资金和300万元的教学质量奖。

  制定出台了《石棉县首届优秀教师人才评选奖励办法》,评选出第二届省级和第七届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以及全县首届教育人才,突出教育人才的先进性、示范性,强调教育人才贡献和引领作用。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建立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去年组织参加实施“国培”计划、上海方略项目、暑期“爱德”英语培训等国家和省级教师培训564人次;组织参加教育信息技术远程培训、全市高校课堂活动教师培训320人次;组织教师岗前培训、小学教师规范化培训、中小学教师技能培训等县级教师培训1100余人次;组织参加省级校长培训、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少年宫建设培训等教育管理干部培训项目,培训教育管理干部68人次。

  民族地区同步发展

  作为全县最偏远的草科小学,3490平方米的校园里,来自藏区的160名同学充实而快乐地成长着。

  中午12时,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从教室涌向操场集合,课间操锻炼,行为礼仪教学之后,老师告诉学生,请新入学的同学告知家长,及时办理银行卡,以便领取住宿补贴。

  营养餐,每天按时食用;住校补贴,每月按时发放。草科小学不止享受了义务教育的政策,还搭上了石棉县素质教育同步发展的快车。

  多媒体教室、美术活动室、书法活动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等等,同学们享受功能齐全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

  设施完备的少年宫,温馨的心理咨询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同学们在收获了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成长和快乐。

  “现在孩子们很期待周末,那是他们的第二课堂。”谢建兰老师说,几乎每半个月,学校就会组织同学们外出采风,运用学校的资源,教同学们摄影,了解现代科学技术;依托优越的生态,指导同学制作标本,培养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一滴水里观沧海,拥有汉、藏、彝等19个民族的石棉,民族地区的教育已经同步,教育均衡的格局已然形成。

  其实,早在2011年,石棉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县,成为我市唯一一个纳入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县之前,石棉便大力完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配置,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大力扶持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启动试点工作以来,石棉便制定了“三个力争”目标:力争使全县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力争使县域内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学生均能享受相对平等的教育;力争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2012年至2013年着重培育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管理,石棉民族地区教育得到极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均衡体系日益完善。

  全县共有15531名中小学生。小学入学率99.9 %,初中入学率107.3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 99.68 %;小学巩固率99.98 %,初中巩固率99.88%,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率100 %;盲、聋哑、智力障碍者三类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83.2 %。

  2014年至2015年将优化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扶持薄弱学校建设。目前上海方略培训项目、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正全面开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明天,石棉依旧值得期待。

  记者 唐小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